张仲:匠心铸“金” 实干筑“梦”

公司第三届“华北大工匠”职业技能竞赛中,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二区的张仲,凭着“把每一个操作练到极致”的韧劲、“对每一个数据较真到底”的钻劲,一举夺得“采油工”金牌,获评公司“华北大工匠”称号。荣誉的背后,凝结着他无数个深夜反复练习的汗水,承载着他对采油技能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更是他匠心铸“金”、实干筑“梦”的生动注脚。

昼夜研磨:“练到闭着眼都能精准操作,才算过关”

工匠的成长,从没有捷径,唯有日复一日的打磨与深耕。备赛之初,张仲便清醒地意识到,动态分析与技能实操是技能竞赛的“硬骨头”,也是自己必须突破的短板。“别人练1小时,我就练3小时,练到闭着眼都能精准操作,才算过关!”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也把这份决心刻进了日常。 

从晨光微亮到夜色深沉,训练场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手里攥着图纸反复琢磨参数,指尖在操作台上练到发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抱着资料往老师办公室跑,哪怕是午休时间,也追着请教解题思路。每天训练结束后,他还主动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当“专属考官”,哪怕是小数点后两位的误差、图纸上细微的线条偏差,都要逐点分析、反复修正。“错一次就要吃透一次,下次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就这样,在“练习—纠错—再练习”的循环里,他把生疏的操作练得熟练,把熟练的技能磨到精湛,最终在赛场上以稳定的发挥脱颖而出。

巡检守责:“多盯一眼、多查一步,就能守住安全底线”

“干采油这行,安全是天大的事,多盯一眼、多查一步,就能守住安全底线。”这是张仲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巡检时的行动准则。多年的一线工作,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设备运行的细微异响、管线接口的微弱渗漏,都逃不过他的观察。

随着开发时间逐年递增,抽油机等关键设备逐渐出现老化迹象,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一次例行巡检时,张仲刚走近抽油机,就听到轴承座传来异样的“咯吱”声。他立刻停机检查,仔细观察,发现曲柄销轴承座竟有一道细微裂纹。“要是再晚发现,很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停井减产!”他心里一紧,当即按照应急预案上报情况,协调维修人员更换部件,及时避免了故障扩大。这些年,他先后排查出抽油机减速箱窜轴、驴头耳板开裂等多起安全隐患,就连井场电器设备的短路、缺相故障,他也能凭着扎实的电工知识快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停待时间。在他看来,每一次细致巡检,都是在为油井生产筑牢“安全屏障”。

创新破局:“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困在老经验里” 

“采油不是守着老办法就行,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困在老经验里。”面对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张仲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闯劲。此前,红河153阀组压力持续上升,不仅影响集输效率,还存在安全风险。看着不断跳动的压力数值,张仲急在心里:“不能等、不能靠,得自己找办法!”他带着班组人员扎在井场,连续几天分析压力数据、排查管线情况,准确判断问题症结,当即提出“优化闲置设备、自主设计安装新系统”的想法。方案确定后,他带头画图、改设备、接管线,加班加点赶进度,最终成功搭建起一套新的加药装置。当阀组压力稳稳降至0.01MPa时,班组里的人都松了口气,他却笑着说:“只要肯琢磨,难题总能解开。” 

到了冬季,集输系统面临低温考验,末端井来液温度不足易导致管线冻堵。张仲又动起了脑筋,反复研究电磁加热器的运行原理,大胆提出“将并联改为串联”的优化方案。方案实施后,末端井来液实现了“二次加热”,彻底解决了低温冻堵问题。他用一个个创新举措,把生产难题变成了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从赛场夺金到岗位坚守,张仲用对技能的执着、对安全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诠释了精益求精、深耕不缀的工匠精神。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平凡的岗位干出了不凡的价值;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证明:只要肯钻研、能吃苦、敢创新,普通工人也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卫少锋 王霞)


信息来源: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