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王克洋是采油工组竞赛裁判员,这充分证明他有着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技术技能水平。这是他“择一事钟情、匠一心永铸”的回馈。
王克洋,采油一厂副总工程师,是一个老工匠,维修、钻井、采油……在每一个油田行业里他都是行家里手;是一个土专家,身为复转军人,却创建了公司唯一一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老师傅,带出的徒弟多次在国家、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30多年来,王克洋一直致力于油气田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过硬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让他成为了基层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创新创效等多个领域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先后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业论坛“优秀创新工匠”,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当时只有一辆三轮车、几间旧铁皮房,录取生产数据,经常拎着仪器箱,凭着两条腿在沟壑峁梁中爬上爬下。”2004年,作为红河区块勘探开发8人先遣队员之一,刚来到陇塬大山里的时候,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采油队生产副队长的他,带领大家经过8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12年,红河油田开始了大规模开发。会战期间,王克洋管理的采油一队原油产量最高达到了近18万吨,油水井数量达到了300多口,管理的矿权面积达5500多平方公里,横跨两省60多个乡镇,被誉为当时全国区域最大的采油队。
经历过了国际油价低谷期,2017年采油一厂吹响了原油效益复产的号角。“效益复产是全厂干部职工的希望!”王克洋的心里喜急交加,白天跑现场,晚上组织讨论优化方案,经过3个月的奋战,终于按计划提前完成了效益复产任务。2020年春节,疫情来袭,油区的乡镇封锁道路,原油生产即将陷入困境。王克洋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从现场组织、协调、管理多方面开展攻坚行动,最终全年超额完成了原油产量任务。
回望企业每一次改革发展历程,王克洋很庆幸自己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
精一行专一域,不舍初心得始终
“‘集智攻关,提质增效,问诊一线,开方解难。’这是我创立创新工作室的初衷。把现场实际需求作为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现场实际问题从‘求解’向‘优解’转变。”2012年12月,“王克洋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2015年,被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为首批“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公司目前唯一的省级劳模工作室。
工作室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管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革新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管理创新、设备改革、学习交流、“五小”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及时应对各项急难险重问题,解决各类生产难题200余项,攻关技术瓶颈20余项。
王克洋身体力行,构建“工作室辐射带动、分层级立体攻坚”的创新梯队,带动一线员工长技能、降成本、夯基础、强质量、提效益,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王克洋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提出各项创新创效及合理化建议成果1266项,采纳953项,累计创效6675万元。荣获集团公司第二十三届管理现代化创新二等成果1项,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共申报国家专利7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3项。
传一道授一业,桃李芬芳满天下
今年以来,王克洋多次组织基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高级技能操作人员到创新创效典型井站场进行交流学习,看着基层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创新“金种子”落地开花,他难掩激动,“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交流学习搭建平台,共同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集思广益、汇聚众智。”
近几年,王克洋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力培育技能人才,组织建立职工综合训练基地,配置模拟抽油机、油井井口装置、原油集输流程、集输系统、原油脱水循环流程等装置,大大增强了员工岗位练兵活动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培训增知识、实操培训增技能、技术比武促提升、科技创新强技术”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形成了“技能达标”“挂牌上岗”等岗位练兵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员工素质提升,助力员工岗位成才。
王克洋说:“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再高,放到一个企业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一人强变成大家都强,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一个劳模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近年来,工作室共培养高级技师19名,技师69名,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46名,1人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铜牌,3人获得集团公司级职业技能竞赛银牌,6人获得局级技术运动会金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授业解惑传艺的过程中,王克洋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在传承“工匠精神”的路上,他和徒弟们也将永不止步。(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