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2024年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塑造“四大核心竞争力”,第一个就是“科技创新高地”核心竞争力。在研究院,物探研究的“集群应用”是一个技术高地,也是信息化对勘探开发技术提升的关键支撑。
乔中林,研究院信息技术管理所副主任师。作为信息技术战线的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挺身而出,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拿下“集群应用”技术高地,努力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用厚积薄发的底气,加速推进数智赋能
15年的物探解释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随着技术日新月异,他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研究手段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勘探需求,研究人员的协同研究与软硬件性能的发挥成为制约储层预测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面对这一挑战,他主动拥抱变化,开启了转型的征途,勇敢涉足软硬件技术、网络架构、集群运维与集群应用等全新领域。一页一页翻阅几十本电子书籍,上百次服务器实践,又多次在实践走不通的时候,寻求公司内外的信息专家求教,再去书中寻找答案。通过不懈地学习与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些软硬件充分结合和发挥集群潜能、助力科研的突破点。
首次尝试是改进集群登录方式,删减了大量繁琐的操作,编写脚本自动为用户配置连接文件。院技术人员只需双击连接文件,即可快速连接到集群系统开展物探和地质研究工作,操作简单便捷,如同使用个人电脑一样,使同事们感觉集群应用不再遥不可及。这种创新设计使研究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访问集群系统,无论在家或出差在外地,尤其在井位汇报时可迅速切换到集群地震剖面和成果进行展示。集群使用简洁,愿意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普及集群使用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用敢为人先的勇气,加速推进数智赋能
面对集群应用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发挥高算力的现状,他陷入了深思,如何破局?一名党员的担当敦促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敢于迎难而上,敢为人先。
高效、精准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多学科协同能力是推动科研进步、快速出成果的关键。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和尝试下,他提出了将DCV技术应用于物探解释、配置物探反演并行环境,地震数据快速入库技术,利用集群为研究所开辟资料共享盘技术,这些技术已全部实施并得到推广应用,研究院的集群系统不仅在规模上有所突破,更在功能上实现了多项创新。
“DSG地震解释工区集群部署,数据安全和运行环境都有保证,我们物探人员能全身心投入解释研究。”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乐开了花。2023年,他带领集群运维小组新部署了7节点DSG地震解释系统。不仅从量上涵盖了公司所有区块,实现解释成果统一管理,还从质上得到提升,引进的DCV技术能支撑30人同时流畅开展物探解释工作,实现了协同研究和成果共享。
“物探反演多节点并行,速度有了质的提升,反演不用再焦急等待几天几夜才能出结果。”这也是大家的肯定。集群并行运算环境常规只为大规模的物探处理作业提供算力,对物探解释助力甚微。2023年,他通过阅读Jason软件全英文配置文件,配置并行环境向物探解释延伸。使并行计算系统也能为储层预测反演作业提供算力。这种高效的并行计算使得反演速度大幅提升,比单机运行速度高出10倍以上,领先同行业兄弟单位。2023年支撑杭锦旗、大牛地、富县、彬长等开展了多轮次地质统计学反演,为井位高效部署和储量提交提供数据和图件支撑。
用埋头苦干的“傻气”,加速推进数智赋能
面对集群管理及运维人员短缺的问题,他没有退缩,埋头苦干,按照干科研的思路方法把基础工作逐项夯实。比如盘点各类设备,建立台账。因为每一台服务器设备都是他们的兵,要摸清他们的配置和战力。他一有时间就去中心机房,记录设备位置,记录每台设备盘位等详细配置参数,再回来整理。通过两个星期不间断整理,把服务器、存储、强电弱电线路形成了一张张思维导图。集群的脉络梳理清楚了,管理变得更加高效,运维人员不用两头奔波,拿着图就可讨论,做到心中有数,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集群基础建设更需要“傻气”。2023年3月,为打好集群机房电力改造攻坚战,他和集群运维小组做足了功课,主动学习借鉴同类型施工经验,从精心审核施工流程、与施工队伍的对接交底,到施工质量跟踪把控不敢有半点懈怠。连续2天2夜盯在现场,把控每个环节,对20个机柜57台设备用电配电情况进行梳理,整改单路供电设备,建立了用电设备、PDU、电路走线台账,完成双路后备电源动力配置。电力改造期间,集群无宕机,业务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一颗悬着的心弱于落地了。此举有效提升集群存储、服务器和专业软件安全运行环境。一年多来,集群再没出现过电力故障。
展望未来,他将始终铭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矢志不渝地秉持数智赋能、能源强国的崇高信念,在公司“1344”战略蓝图的引领下,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争当信息技术尖兵,全力推动研究院“数智赋能”发展。(邱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