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一发油点正在进行脱出水倒运,现场却无人值守配合。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管理区“王克洋劳模创新工作室”数智小组。
该小组自主研发“SCADA 系统执行罐区自动化产、排、循环作业指令”模型成功推广应用,使该发油点具备“实时采集、自动生产、单点控制、异常报警、直观展示” 等功能,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有人巡检”生产模式。而这个数智革新装置研发的牵头人,正是采油一厂的“创新能手”,采油管理一区综合经营室副主任王晓东。
理顺不畅,化难为简
初次见到王晓东,就能感受到他眉宇间那股坚毅和果敢的气质。交谈时,更能领略到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实干、创新、登攀,敢于突破思想上的“禁区”,开拓不为人知的“盲区”,努力探索艰难的“难区”,这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当时,我对创新的理解不深,只是单纯为了‘防盗’,图的就是既省时又省力,怎么安全怎么来。”回忆起那段经历时,王晓东笑着说道。
2016年,井场视频监控控制箱距地面仅1.4米,常因老乡破坏导致设备频繁丢失损坏,维修费用高。作为维修工的王晓东,用角铁对井场监控控制箱进行改造加固,他也因此获得采油一厂合理化建议优秀奖。
“想要把工作中不畅之处梳顺,难做之务简易,光靠力气和拼劲远远不够,还要多去揣摩其中的门道,只有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这是获奖后,采油一厂副总工程师、原采油管理区经理、劳模工作室创始人王克洋对王晓东的鼓励之语。王晓东坦言,正是这次小革新以及身边有王克洋这样的榜样,开启了他的创新之门。
“好点子源于生产现场,没有拍脑袋想出来的。”王晓东说,“当时管理区的边远井主要依靠班组驾车巡检,若遇到雨雪天气则全部要靠人员步行巡检。存在车辆交通风险大、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用工人数多、运行成本高和劳动强度大……”
从那时起,他每天不是在生产一线,就是在去生产一线的路上。每天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将更多的创新运用到生产中,力求将繁琐的事情简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路图不熟悉,他就跟着视频逐线描绘;对于电子元件不了解,他就逐个拆下来再组装上。他还将上千页的学习资料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就独自在值班室钻研。凭着这股钻劲,王晓东自学完成采油工程专业大学专科课程,成为采油工技师。
2018年,他和团队面对上产任务紧、工作量大、人员少,以及井场分布点多面广线长等实际情况,从省成本、省时省力、更安全等实用角度出发,先后开展了多项技术革新,如“水源井安装远程控制器”“间抽井远程启停控制装置改造”“4G 物联网卡+4G 路由器远程监控”等,逐步实现了边远无人值守井的远程操控和实时监控。
修旧成宝,利废成金
走进位于采油管理一区基地后院的室外维修站,只见各种分门别类排列的阀门、电机等零配件井然有序,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就是王晓东的‘百宝库’,这些‘宝贝’都是他带领团队从废旧设备上精心拆卸下来的。”采油管理一区经理苟万林介绍道,“王晓东对回收的每一件零部件都严格审核,绝不轻易报废。能使用的,经过清洗维修后,又重新被安排‘上岗’,得到了合理利用。”
多年来,王晓东紧盯全年挖潜降本目标,从“废”字做文章,从“创”字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小材大用、短才长用、优才精用、缺才代用、一物多用,将废弃物资“吃干榨尽”。
“别看这些都是小零件,将它们应用到修复工作中,每年能节省开支不少钱呢。”王晓东说道。他与团队加大废旧设备零部件的回收力度,对废旧配件进行拆解、复用,大到电机、循环泵、控制柜,小到螺栓、垫片、密封圈等,全部进行回收,分类管理,在维修、加工过程中进行再利用,大幅度减少新零配件的投入,实现变废为宝。
“优秀”“硬核”“年轻有为”……谈到王晓东,采油管理一区的副经理闫志刚毫不犹豫地给出这样的评价。
2023年8月初,新井接井后,设备均是临时安装不具备发油能力,且距离最近的发油点有25公里之遥。为了降低二次倒运成本,王晓东将修复好的安装空气源热泵加装在原储油罐上,并更改加温工艺流程,仅花费1.3万元,用时48小时,将该站点改造为临时发油点,每月节约倒运费用2.3万元。
同时,面对设备不断老化、故障率高、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通过潜心研究和对比实验,巧妙地将稳压过流保护控制柜加装到空气能热源泵上,提升了其性能和稳定性;对一号集输站的注水泵头进行了改造,提高了注水效率;将抽油机改装为免维护轴承,延长设备免修期120天。此外,他还充分挖掘报废设备中的可用资源,将其运用到离心泵、污水泵、管道泵等设备的维修中,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生产难题,革新重点
“随着井站无人值守、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在油区推广应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油气生产行业的发展方向。”王晓东说,“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生产难题就是革新重点。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王晓东始终把节能降耗视为重中之重,他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将SCADA系统作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力措施。针对班组员工每月需现场抄总电表参数,点多面广、费时费力的问题,他提出利用信息化技术代替人工抄表。通过在该系统油井监控板块接入井场总电表参数,实现了零成本的“云抄表”;他还将将10口间抽井全天用电划分为尖峰时段、高峰时段、平时段和低谷时段,调整间抽工作制度,利用该系统远程启停功能,形成“多用谷段、少用平段、不用峰段”的节电模式,年节约用电费用5.1万元。
“在油田智能化建设中,只有不间断努力探索和实践,才有可能获得突破和成功。”王晓东说。
凭着这股“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干劲,他带领团队依托“王克洋劳模工作室”,开始自主研发 “SCAD系统执行罐区自动化产、排、循环作业指令”模型。“该系统要编写大量PLC程序联动关系、启停控制、采集模拟参数,仅一个发油点数据库添加相关点位总数就高达93个。”苟万林介绍说。
就这样王晓东带领团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事、一次又一次认真地进行着同样的操作,反复试验,优化组合。经过上千次测试,历经数月的努力,终于取得技术性突破。实现了原油储罐液位、温度、阀门、循环泵等参数的实时展示,及出现异常“弹窗+语音”报警功能。同时,该系统在自动模式下,可依据液位联锁执行产、排、循环作业指令;在手动模式下,可通过按钮单点控制阀门和泵的启停。
“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HH12P1发油点成功推广应用,为下步管理区实现罐区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打造‘实时采集、自动生产、单点控制、异常报警、直观展示’的无人值守发油点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苟万林兴奋地说。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2016年至今,王晓东紧盯生产现场装置“疑难杂症”,累计开展技术革新4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解决各项生产难题3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并先后获得公司“创新创效竞赛个人一等奖”“创新创效竞赛团队一等奖”,采油一厂安全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也赢得了“点子王”“创新达人”的赞誉,实现了由“工”到“匠”的蜕变。(付绪凯 吉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