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鹏:拧在采油线上的“螺丝钉”




清晨,陇东高原迎来第一缕阳光,采油一厂综合管理队大院里一位身材清瘦、脸庞黝黑、两鬓斑白的中年人,正围着车辆做检查,一会敲敲轮胎检查胎压是否正常,又趴在车底看看有没有漏油、滴水,再起身听听发动机运转的声音……

“热洗和扫线车是我工作的工具,就像战士的枪,不爱惜保养好,临时出故障,影响工作效率不说,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已是49岁的车辆管理组组长程云鹏,每天出车时都会提前40分钟,绕车辆前后左右转一圈进行全面检查,这一习惯,已经整整坚持了19年。“爱车、护车、懂车,是我们作为驾驶员的基本素质。”

27年前,他从部队退伍,来到华北局,投身石油事业,从事过修井队副司钻、工程司机、HSSE安全监督员、车辆管理组组长等岗位,他自己常说:“我干的都是些不起眼的事”。

27年来,他像螺丝钉一样拧在采油线上,在生产作业环节里贡献力量、尽心尽力。

“必须扛稳了,不能掉链子”

“那年,人少活多,老程一个人干了3个人的活。”综合管理队队长刘世宣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2016年底,面对原油价格持续低迷的“极寒期”,采油一厂依据相关规定,油井实施全面关停井。按照满足关井维护、注水试验区深化研究需要,作为生产服务保障的综合管理队,特车司机人员编制由原有50多名只剩下2名。

2018年,采油一厂“复产不增人”。油区点多、面广、战线长,生产区域分散,施工难度大;工作量增加了,特种车辆驾驶员人员不足的现实困难,摆在综合管理队领导班子面前。

“我来吧!热洗、吊装和云梯车,我都熟悉,也有操作基础和实际经验。现在队里没有比我更最合适的人选。”在队内生产例会上,程云鹏向队领导主动请缨。

从那天起,程云鹏除了要身兼队里的HSSE安全监督员和车辆管理组组长外,又主动承担起了红河、泾河两个区块,三个采油管理区的油井扫线、热洗和设备设施吊装任务。

“程师傅,在我和同事们眼中就是三头六臂的‘超人’。”队里现任HSSE安全监督员张勇动情地说。

就这样,程云鹏开始了他的“超人”工作:每天起早贪黑,既要对队内38台闲置和18台在用的特车,做好定期检查、维修保养,按时上报并及时完成车辆年审、续保手续,填报行车记录以及耗油情况等基础资料;又要结合特殊季节造成的山体滑坡、冬季道路结冰、山区路窄弯急等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经常性对驾驶员及特车操作员进行安全学习教育;还要经常性跨区域作业,少则也要几十公里、多则达一百三十多公里。

身上担子重了,面临困难也多了。辖管区点多、线长、面广且分散,可程云鹏只要接到任务,不管是寒风呼啸还是烈日炎炎,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都会第一时间驱车赶往现场,忙碌的身影一直穿梭于各个井站之间。

“老程,你年纪也不小了,把自己搞的这么累,图个儿啥?”

“工作多干一点,没啥。我是一名党员,也是退伍兵,部队没有教过我退缩,必须扛稳了,不能掉链子!”

“吃饭喝水事小,耽误了生产事大”

“急事不过夜,要事不转手,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说到程云鹏,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评价。

“深夜不停打电话的,那必定是不能耽误的急事要事!”只要工作在岗,24小时手机不关机、随时待命,这是程云鹏多年来,给自己定下了“铁规矩”。赶上任务紧急,连续作战,吃饭不定时、不定场地是常有的事。

20188月,陇东高原最热的季节,室外气温最高达三十八摄氏度。程云鹏接到任务,配合采油管理二区安装抽油机电机、护栏等设备设施;并清扫红十五、十六增压站至红一联合站,直线距离20公里的集输主管线为全面复产做好前期准备。

天气炎热,阳光曝晒,窗户和门虽然四敞大开,但仅有1平方米左右的吊车驾驶室,依旧被晒到四十多摄氏度。每次坐进吊车驾驶室,就像坐进了一个铁皮“烤箱”,闷热难耐、汗流浃背。可为了尽快完成作业、恢复生产,程云鹏经常在车里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

就是这样的闷热环境,程云鹏却“不爱喝水”,一天下来,随身带的一杯水还是满的。

究其原因,让人动容。程云鹏说:“吊装作业过程中由于操作台距离地面较高,空间和视野受限,吊车操作人员必须要长期处于同一操作体位且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有时工作紧张,一天要安装四五个井场。一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喝太多水,来回上厕所麻烦,也会降低工作效率。”

就这样,整整15天,程云鹏每天凌晨四五点出车赶往现场,深夜十点、十一点,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驻地。每天近20小时穿梭在各类工程车之间,往往是刚从吊车上下来,又再立刻爬上另一辆热洗车。而为了节约往返时间,他每天吃饭就在施工现场随意解决。

“饭在哪吃都一样。出来干活,总不能到吃饭时间就收车呀。上井总会有艰辛,吃饭、喝水事小,耽误了生产事大。”程云鹏说。

“只要能保障原油生产不受损失”

“吃饭时,老程躲在角落,胳膊肘支在餐桌上,嘴巴堵在碗口用筷子里拨拉。”“那才发现,老程两只胳膊肿得老粗,手抖的都拿不住筷子……”现任采油管理二区经理耿惠平,说起当时的情景眼里噙着泪。

201910月,泾河工区173井至17151718井输油管线冻堵,生产告急。热洗扫线作业实施中,热洗车起泵压力逐步升高至18个兆帕,管线已迫临承压极限,但一天一夜并没有产生效果,压力未降反而持续升高。

为了能尽快解决难题,程云鹏和采油管理区的领导一起重新对现场集输管线进行查勘,最终确定在173井集输管线2公里处,实“开天窗”分段破口作业。可再次实施作业过程中,热洗车锅炉突发故障“罢工”,不能持续加热,且现场无法修复。

“管线长达4公里,虽然用冷水能够暂时扫通,但不能彻底清除蜡垢,如仓促恢复生产,短期内仍会发生蜡堵,影响油井产量。”

为了尽快恢复3口油井生产,程云鹏驱车前往200多公里外的丰台基地,重新调配加热车辆,马不停蹄往返5个多小时,直至夜里10点,才赶回现场再次实施扫线作业。

黄土高原的深秋,昼夜温差大,凌晨室外温度只有3摄氏度。虽身着厚实的棉工服,依旧不能抵挡呼啸而来的阵阵朔风,寒冷刺骨。

“身后的油井,是支撑我坚守在这高原深山的源由。”为了这一份责任,程云鹏不惧孤寂,独自奋战在这塬岭之上,挺拔的身影,屹立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生产点太过偏远,吃饭都不方便,饭点就在车前凑合着吃;96小时,连续奋战,不眠不休,困了就在车上眯一会;直至管线全部扫通,生产恢复正常才程云鹏返回驻地。

“累是累点,但是我的工作就是热洗、扫线、化油,这是我职责,只要能保障原油生产不受损失,这点苦累又算什么?”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耀眼的光环和激昂的话语、没有所谓的成功和精英,只有一颗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扎根本职岗位,用心、用责旋紧每一个环节,为油田上产保供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付绪凯 付豫蓉 高宗全)

 

 


信息来源: 
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