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龙: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油藏项目组主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步一个脚印,在鄂南油气勘探开发中勇当科技攻关排头兵——

 

他高高的个,刚毅的眉,憨厚的脸,宽阔的肩,走路起伏缓慢却坚定有力,这就是人送绰号“大龙”的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油藏项目二组组长高一龙。外面的人只知晓“大龙”之寓意在于其魁梧身材, 殊不知其精髓在于他在鄂南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不遗余力的钻研精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高一龙2012年参加工作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得分公司勘探先进工作者、厂先进生产(工作)者、分公司第二届油气藏动态分析会大赛银牌、分公司科技成果奖励三等奖等。

“别人能行的,我也行”

2012年,高一龙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后来到采油一厂,先后从事采油工、技术员,从最基础的井场流程、资料录取,到油水井的生产动态分析,练就了扎实的油藏动态管理基础功底。2018年,面对鄂南油效益上产的需求,关停分流后所里地质人员相对短缺的现状,从事开发工作游刃有余的他主动请缨。高一龙说“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岗位需要我,我就上,别人能行的,我也行”。

虽然新的岗位还是让他倍感压力,但他沉下心来,集中精力,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油藏地质研究是一个精细活,要善于捕捉蛛丝马迹,追根问底,让资料数据说话。”他一直记着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副所长吉园园讲给他的这句话。从最基础的地层划分对比开始,迅速上手,根据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四百余口井眼精细分层,同时又向其他人虚心讨教关于地震软件的操作与应用,通过地震剖面识别古地貌来验证地质分层的准确性。

另外,他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埋头苦学,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调研阅文献等方式给自己“充电”,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知识上的短板逐渐补齐,很快就完成了一个油藏动态管理技术骨干到一名油藏地质研究骨干的过渡。

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赵茜说:“一龙身上展现出了石油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无论在哪里,他都可以生根发芽,事无巨细,精细严谨,兢兢业业,在新的岗位上快速成长为一名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

“追究到底,查到水落石出”

长期以来,镇泾工区川口条带延长组顶部地层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部分人将其定为长6地层,但是在岩性及生产特征上又与传统长6地层存在差异,因此又有延11地层一说。但就是有这么一个“较真”的人,他说:“要对这些差异追究到底,查到水落石出。”

就这样,高一龙和这套地层“死磕”上了,为此他转变思路,强化井震融合,沉浸于一幅幅组合图、一张张地震剖面。终于,他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在前侏罗纪,古河流穿过镇泾工区,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使延长组地层不断被剥蚀,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古地貌。之后富县组地层开始沉积,填平和补齐了古河道。这套一直藏匿于长6层的富县组最终还是被“揪”了出来。

为了进一步认清这类油藏,破解效益开发瓶颈,他再次沉入到岩心观察、电测特征对比,重新建立富县组有效储层识别标准,宽宽的河道已被瘦身成了“毛毛虫”,油藏的“脾气”也被逐步摸清。

“敢想敢做,找到新思路”

2018年,结合鄂南油勘探开发现状,分公司创新提出断缝体油藏理念,这一理念很快在采油厂落地生根,并成立了专题攻关小组。但是,业内尚无断缝体油藏相关研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既是一个让人期待的“香饽饽”,又是一块让人头疼的“硬骨头”。

当时,高一龙对于断缝体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裂缝层面。无论是吃饭时,还是睡觉前,他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断缝体的内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该怎么描述?垂向、走向、侧向连通性又是如何?”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和挑战,高一龙牢记:“敢想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敢干”。期间,他查阅了国内外断裂带相关研究文献50余篇,又深入生产现场,在充分调研200余口井地质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了实钻岩性剖面、顺断缝切片剖面等辅助研究图件。

2019年,为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在对泾河油田已有井的断缝体发育规模和试油效果精细分析的基础上,他发现了JH17P11井在长8层钻遇的断缝体具有高产油的潜力,提出了对该层进行补孔试油作业。

这是采油一厂断缝体深化研究项目组实施的第一口措施评价井,初期日产油达到了14吨,有力支持了断缝体研究工作。接下来,他一鼓作气,陆续提出了19口断缝体补孔试油建议,成功助力泾河油田2019年扭亏为盈,目前累计增油1.6万吨。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高一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步一个脚印,在鄂南油气勘探开发中勇当科技攻关排头兵。(杨哲)

 

 

 

信息来源: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