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是荒凉的,但是因为有了这对夫妻,这片土地便有了几多色彩——
姬塬区块的班组驻扎在一个不知名的山头上,周边是连绵起伏光秃秃的、没有人烟的黄土塬。每当冬春季节,大风从山头掠过的时候,大风与屋檐摩擦所发出的“呜呜”的声音,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所生出的感觉,那就是“荒凉”。就是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工作着一对夫妻,他们用炽热的工作热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姬塬区块是定边油田的一小部分,有两个集输站,管辖着14口生产井,人员11名,离最近的定边油田机关所在地,越野车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因为与单位机关太远,所有的事情都是立足自己完成,11个人不分你我,团结的很紧密,李光星和左淑琴这对夫妻也是这个集体中的成员。所谓“夫妻岗”也不过是这个集体当中,不同分工下的两个不同的岗位罢了。丈夫李光星担任着姬塬的班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妻子左淑琴是负责注采工作,在生活中他们是夫妻,工作上是同事,他们夫妻俩互相鼓励,携手前进。
注水采集作为一个老油田后期必须的一个技术手段,按照研究所给他们的指令,压力要保持在18兆帕,每天的注水量要保持在20万方。因为是老油田,设备老化严重,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维护好设备,做到生产正常,作为唯一的女性,又是自己的妻子,免不了要受到丈夫李光星的“照料”,平时开阀门,需要一定的力气,李光星在妻子的指挥下,将阀门开到指定的“刻度”。平时,哪个地方出现渗漏,需要换盘根,两个人总是携手来完成。总之,只要涉及到体力活的时候,李光星作为领导又是丈夫,毫不犹豫过来援手。而妻子在工作上也是兢兢业业,只要是她份内工作,她都高质量地完成,从来没有因为她的问题,而使整个生产“卡壳”现象的发生。
李光星之前作为一名劳务工最早在中原油田参加工作,因为在当地就业,没有补助,工资不高。前几年分公司迎来大开发,需要大量的人才,李光星闻讯后,出于对有野外津贴的朴素想法,报名来到定边油田。李光星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机遇再次光临了这位勤奋者,在2016 年顺利转为合同制用工。不久就接受组织上的派遣,作为班组长,负责定边油田中的姬塬的工作。妻子则是在2018年, 告别家乡来到姬塬,与丈夫一起“戍守”黄土塬。
在这个荒凉的地方,首要问题就是要学会忍住寂寞,平时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很多的烦恼事情暂时忘到脑后,但是,一旦闲下来,面对着寂无人响的环境,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李光星和左淑琴共养育着两个孩子,老大已经上大学,老二尚在上高中,两个孩子的自立能力都很强,老二长期住校,受学校严格管理限制没有手机,每月回到家里,借用亲戚的手机,才能完成一次与父母的连线。连线完之后,还是要面对空荡荡的家庭。但是懂事的孩子没有抱怨,而是选择坚强。孩子的表现也会让夫妻俩心生自责,有时候李光星看着孩子没有父母照管,对比其他家庭,难免会缺失点啥,由此偷偷流泪。“我们受点苦,多挣点钱,就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未来而创造条件。”夫妻俩面对现实常常拿这句话安慰自己。
在山头上工作,除了寂寞, 还要承受艰苦生活带来的不变。上山的山路是土路,六、七月份,暴雨成灾,道路被冲垮,唯一的生命线被断,失去了与外方保持联系的通道,通过生命线送过来的给养,无法达到职工手里,职工只得自己沿着翻浆的泥路来到山下,将食品扛上山。
因为人员需要调休,很多专业人员未必就能及时在场,大家群策群力,共渡难关。道路冲断的时候,铲车人员不在,大家只得人工操作,自己挖土,完成抢修。
李光星作为一个现场的“芝麻”官,常常为了这三分地,急得睡不着觉。看到生产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回注到地下,没有得到完全应用,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学历的“地方官员”,心生一计,近水楼台,与主管注采水操作的妻子合议,决定将这些水作为注采水再次使用,由此降低了开发成本。
姬塬是荒凉的,但是因为有了这对夫妻,这片土地便有了几多色彩。(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