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上产中,他冲在前、干在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与担当——
到任第2天,李佃福就将铺盖卷搬到了JH17P3井发油点, 住到了井上。在蹲点的6天时间里,行程1600多公里,跑遍了油区50多个井站场,对各区块、单元、井站的地理位置、生产状况、人员配置,他都如数家珍。
李佃福是采油一厂采油管理四区经理,这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走向新岗位仅7天,“就职大考”才刚刚开始,一场“抗疫战”又全面打响。面对工区道路封锁、员工返岗受限、天气恶劣,他带领5人党员突击队,一直奋战在急难险重的最前线,把防控的担子扛在肩上,将保产的职责抓在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职工健康在心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2日,李佃福刚从现场返回管理区驻地,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战“疫”中。
紧急召开会议,利用微信视频会议讨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整体防控、人员摸底、保产维稳、物资储备“四到位”。
“作为24小时生产单位, 安全从来不容忽视。要把职工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保证每位职工都有口罩戴。”李佃福说。
在采油厂派送的防护物品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队,跑遍了县城和附近乡镇的20多个医院、药店,自掏腰包购买医用口罩、酒精、消毒液等500多件。并连夜与副经理董雄一起,分组赶往一线驻点、单井,第一时间将防控物资送到每一位在岗职工手中,为及时防疫占得先机。
“连续长时间在岗值守,无法与家人团聚,难免有焦躁情绪。要科学引导化解压力,保证大家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李佃福对突击队员们叮嘱道。
在做好职工病毒消杀防护的同时,他高度关注特殊时期全体职工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电话、工作群、一对一视频等交流方式,加强与一线职工的联系,做好线上职工心理和情绪疏导,努力成为职工的贴心人、主心骨。
岗位选择在前沿
2月4日上午10点,李佃福带领党员突击队,肩挑背扛, 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一个多小时,将一周的生产生活及防疫物资,送到距乡村道路卡点约5公里的采油二班JH2P8 井场。
“各类物资第一时间配送到一线职工手中,不仅可以保障他们健康,还能及时了解生产现场情况,这活我做最合适。”李佃福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始终冲在第一线,战在最前沿,24小时随时待命,哪里有问题、哪里有需要,他和党员突击队员的身影就会在哪里出现。
1月26、27日,工区遭遇强降雪,党员突击队及时进行畅路保产,清扫生产重点井、发油点周边主要路段积雪11.2公里;2月2至4日,往返于各个涉及的乡镇村组,行程达1500多公里。办理通行证和证明证件23个,疏通进场道路7条,保证油水倒运物资配送;2月13日晚11点,JH17井区变压器突发跳闸故障,连夜抢修3个小时,保证了辖区6口油井的正常运转……
疫情之下,李佃福既是指挥员,也是协调员、战斗员、宣传员和配送员。从传达各种指令措施到生活生产区域防疫消杀,从协调物资保障到上门配送,从密切关注生产动态到及时解决急难险重……他都亲力亲为,每天接打几十个电话、工作18个小时以上,已成为工作常态。
生产任务在手里
“辖区32口生产油井,分布点多面广战线长,分布在15个行政村,且85%油井属单井进罐拉运生产模式,如不能满足油水拉运,罐容只能坚持3到4天。”李佃福说。
1月25日,甘肃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乡镇村道路全部封管。
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李佃福科学优化生产方式,按照“先调整高含水井、单井,保高产主力区,”工作思路,对井场罐容进行摸排,启用备用储罐73具、接临时管线605 米,增加罐容1460方,延长了油井生产17天;调整油井生产制度11口,调参18口,保证重点油井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关停和降低产量损失。
“疫情防控阶段,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要为复工做好各项准备。”李佃福说。
针对季节交替,极易产生躺井的实际,推行党员突击队对高产井承包模式,成功扶躺2井次、碰泵4井次、加药37井次,不仅节约了作业费用,也为油区产量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同时,积极与地方对接沟通,履行企地联防联控的义务,规避出入人群聚集区,利用夜间错峰进行井场油水倒运和生产生活物资配送,确保各环节有序衔接。
取舍之间见品格,抉择背后是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李佃福冲在前、干在先,一线坚守50多个日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和担当。(付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