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洋: 黄土塬上的老工匠

“华北先锋”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完美落下帷幕,但先锋精神一直在延续,先锋故事一直在传颂,“华北先锋”演讲稿之——

 

 

 

在这座有全国“最大塬地”之称的陇东高原上,一座座黄土堆积而成的山峦,起起伏伏、沟壑纵横,坡陡弯急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一条丝带,飘落在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坡上。

二月的风沙、七月的雨水、八月的骄阳、腊月的寒冰让这座山塬里的人们与生俱来就有着大山一般淳朴厚重、奉献坚韧的特质。祖籍安徽的王克洋很早就扎根到了这片土地,几十年如一日与大山和抽油机为伴,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黄土汉子。

王克洋是红河油田勘探开发16人先遣队的元老之一,曾管理全国区域最大的采油队, 2012年他协助组建了采油二区,2015年带头在泾河油田组建了采油五区,2016年前往河南通许新区组建了勘探项目部。从一名复转军人到一名一线工人、再到基层技术员,再到管理区的经理,最后成为副总工程师,他先后荣获局级以上荣誉16项,其中连续五次被评为局级劳动模范,他曾作为石化劳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国宴,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厂广为流传,他是采油一厂的精神旗帜和先进典范。

王克洋说,要干好生产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老师;要当好一个称职工匠,敬业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2005年雨季,他带人爬上颤颤巍巍的跨河管线,在湍急而凶猛的洪水中奋战四个小时清理管线上的堵塞杂物,避免了输油管线破裂的风险,确保了安全生产。2012年红河油田规模上产时,为了尽快解决发油点少,原油脱水和发油难的问题,他带领修理班人员利用废旧设备在一个月内自行设计建设临时发油点11座,与承包商建设标准化发油点相比,工期足足缩短了十几倍,节省建设成本20多万元,而这一个月王克洋整整瘦了十四斤。

2015年,刚做完颈动脉手术还在恢复期的王克洋,接过了到泾河油田组建采油管理五区帅印,为了尽快了解泾河油田的生产情况,他晚上打点滴,白天跑现场,上任仅一周,足迹遍布了油区60多个井场,1900多公里。

王克洋说工匠就是不断地接受挑战,敢于创新,而创新的灵感就来自于现场这“最后一公里”。

2018年以来,地方环保部门要求停用10吨以下燃煤锅炉,这样以来红河油田都将面临原油无法加热脱水的问题。为了寻找替代方案,王克洋结合现场反复琢磨,几天后他提出了利用空气源热泵代替燃煤锅炉给原油加热的方案。随后他迅速联系厂家在红河1227井场进行了效果试验,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空气源热泵每天只能加热大约40方原油。

这样的效率让王克洋眉头紧皱,他迅速和厂家人员沟通, 又挨个对所有的盘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最终将日处理油量一次性扩大到了80方,但随着加热原油方量的增加水温和油温却迅速降低,很难达到原油脱水的要求,接踵而至的新问题,让厂家也摸不着头脑。

为了不让大家泄气,王克洋天天“钉”在现场,和厂家技术人员及时沟通交流,最终提出了在空气源热泵上加装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方案,经过几次安装试验,原油脱水的温度又重新提了上去。利用太阳能加热既环保又降低了能耗,王克洋紧皱的眉头这才舒展开了,最后他又考虑冬天气温降低会影响供热的问题,又让厂家加装了电加热器。

经过一次次的优化改造,一次次琢磨试验,最终确定了以空气源热泵为主,以太阳能集热器为辅,以电加热器为备用的单井集成加热装置。截止目前该设备已在7个发油点推广使用,在确保清洁生产的情况下,与燃煤锅炉运行成本对比每年可节约成本44.38万元。被王克洋几经“折腾”厂家技术人员说,若没有两下真本事,还真跟不上王总的节奏,服务过这么多单位,还真没见过向他这样精益求精的人。

一颗匠心涵养企业气质,万千匠人精雕企业未来。谈起工匠精神,王克洋说:“我文化程度不高,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活儿做好、做精、做出道儿来,然后教会徒弟。让他们也把活儿做好、做精、做出道儿来,然后再带好徒弟。”

一次冬防保温工作中,采油班长张腾飞带着注水站值班人员整整干了一个上午,才给所有注水管线设备缠上了伴热带,并用保温棉进行了包装。这时王克洋正好到站内检查工作,张腾飞以为冬防保温工作做到了前头,王总应会表扬一下大家,却没想到他看了看管线上缠的伴热带,脸突然一黑, 说道:“伴热带怎么能缠绕的这么近,全部拆掉,重做。”

王克洋告诉张腾飞,伴热带缠绕的距离最好是20-30厘米,太小容易烧坏还浪费材料, 太大则达不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工作中只有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才能练就一身保油上产的真功夫。张腾飞一听心服口服。用一厘米的精准展示匠人极致,用几十年的经验培育后人,不愧为自己的老师傅。

王克洋说:“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再高,放到一个企业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一人强变成大家都强,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他创建的王克洋劳模创新工作室从2012年挂牌成立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上百人的“大家庭”,而且都是来自各单位、部门的生产技术骨干,工作室也成全厂新技术、新工艺、技能人才交流提高的重要平台。

王克洋也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技术创新管理者和技能提升的领路人。来到他的工作室, 摆放在展示台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小发明、小创造,荣誉墙上各项荣誉证书和专利证书彰显着成果与实力。7年多来, “王克洋劳模创新工作室”共累计形成创新成果313项,攻克生产难题30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累计节支创效近千万元。2015年工作室被河南省评为了全局唯一的一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说实话,在生产现场干了几十年,现在年龄大了,也确实想培养和储备后备一批人才,给他们讲讲经验、压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为建设大油田再出一份力。”在王克洋的内心深处,有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他大力开展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攻关、合理化建议、“五小”发明等各种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持续选拔培养创新型、技术型、综合性人才。共培养出采油技师11名,青年岗位能手4名,逐步实现了让操作型人才向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转变。目前这些人已经成了工作室的骨干力量。

技师张腾飞自制抽油机皮带轮更换矫正器,确保了皮带轮一次性达到四点一线的标准,原来至少需要2个人配合完成的工作,目前一个人便可轻松完成,有效缓解了管理区人员紧张的压力;技师康永尚在生产现场不断摸索红河9220井的生产的规律,实施油井活性水吞吐试验,日增油1.73吨,累计增油80吨,不但提高单井原油产量,而且进行产出水同层回注,也降低污水处理和拉运费用;青年岗位能手王晓东在注水站安装自制远程操控装置,实现了无人值守手机远程操控注水,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创新改造,有效降低了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授业解惑传艺的过程中,王克洋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在传承“工匠精神”的路上,他和徒弟们也将永不止步。

有人问王克洋,在一线工作这么多年有什么感想时,他说,“不论哪一个岗位,只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稳得住心,就能在坚守中有所成就。我要让大家知道,采油工人干到底,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想给他们打个样儿,让更多的一线职工看到希望”。

  者:李刘保付绪凯

信息来源: 
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