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二区经理、厂劳动模范,也是勘探开发面积最大、原油生产任务最重的采油管理区“家长”——
工作27年、50岁出头、戴着黑边框眼镜,不善言谈,平易近人,2018年,他在岗位上坚守351天,带领团队复产油井66口,累计产油3.05万吨,超年任务指标1.67%,实现减亏419.83万元,连续三年带领团队获得分公司、采油厂“先进集体”“先进班组”。
打“组合拳”,破解难题
2018年3月,分公司全面启动鄂南致密油自主经营,作为采油一厂四个自主经营项目部之一的采油管理二区,在全厂6个生产单位中始终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产量任务占全厂总任务的30%。
“三百七十六公里规格不等的管线,横跨三市七县,冬季集输管线冻堵是影响生产头等大事。”对此范彦峰打出“组合拳”:根据以往冬季生产工作经验和生产调整的实际情况,8月中旬就提前着手制定《冬季生产运行方案》,根据每个片区油井的产量,集输管线的长度和往年的生产运行情况制定不同的生产运行方案;对红三、十二增压站两个片区的地面流程进行优化,分别在集输支干线中间安装电磁加热装置和多功能储油罐,进行二次加热后进行集输生产;组织对井口和地面流程保温情况进行了摸排,对需要新做保温的42口油井10口水井,地面管线762米,进行冬防保温工作;根据油井往年生产回压和扫线频次,综合集输管线的长度,筛选出24口需要安装加药装置添加降粘剂的油井。通过实验研判药剂药性,科学制定适合越冬生产的清垢与防垢相结合的综合投药体系,整个冬季生产未出现一例设备管线冻堵冻伤事故,有效提升了越冬生产能力。
“我在作业区7年,今年冬天最舒服,范经理这招事前预防胜过事后治疗,我服!”该管理区生产技术室副主任周鹏说。
管理提升,精准施策
“资料录取方面是油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作抓手,对于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油井生产动态,分析油井产量变化,进而科学制定油井管理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范彦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能及时、准确的反映油井生产状态,范彦峰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生产前沿,对新投产油井、产量变化大以及不具备单井计量条件的油井进行流动测产;准确录取油井液面、压力、负荷等资料,通过对油井进行健康诊断,“把脉”不正常油井,及时发现和整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短板,采取“对症”治理措施;建立完善油井分析管理制度,每周、每旬、每月、每季度开展产量运行分析,实现油井分析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全面提高油井综合管理水平。
采油管理二区大部分井区依靠自然地层能量的弹性开发的方式,部分油井由于地层能量不足,在开采的过程中随着能严重递减,原来产油井出现供液不足或不上液,停止生产。
“要想提高低效井治理效果,必须要在总结前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措施论证,优化工艺,这样才能加快措施运行。”范彦峰说。
经过对低效井认真梳理分析,对油藏裂缝发育、基质物性较差,生产后期低能无液的外围井、转注井以及部分储层不供液造成躺井的低效水平井, 通过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排出治理措施与时间表,先后对HH36P83、HH36P38、HH51P4 井向油井套管环空灌入30方活性水,闷井反应后开抽恢复生产。利用致密储层的渗吸作用吸收部分水后交换出部分油来,活性水具有的油层解堵、增加部分能量、洗井的功效,实现低效井增油的目的。经过实施的三口井2口井再次出油,日增产3.5吨,且已稳定生产52天,累计增油160吨。
实干创造,趟出新路
作为采油厂生产龙头,为保证圆满完成全年3.04万吨产量目标,只靠有集输井条件的油井还远远不够,还要启用以前因地理环境复杂没有进入集输系统的产量较为可观单井。
在复产计划中,采油二区像这样“先天不足”的单井有很多,可以在完成产量任务中发挥作用。但是偏僻的地理环境、没有完善的集输管网、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无法派人值守等难题让范彦峰为了难。
“如何优化单井生产环境, 做到零值守……”这些问题在他的脑袋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心中有数,家底门清。”范彦峰着手对12个外围偏远井场进行逐个摸排,经过周密的考量,单井在高油价大开发时期,在井场上全部驻守人员,其目的就是做好生产、管理和治安工作。现在要把单井复产,能否把单井场上的视频监控利用起来,去完成治安防范和数据录取,并将各个单井串起来“一网打尽”,值班人员就可以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对各个单井井场做到“一览无余”。
范彦峰提出采用多功能罐+视频监控的生产模式:一方面将监控系统升级为高清摄像及传输,一方面将原井场上敞开式储油罐,升级为卧式多功能储油罐实现油气水分离及原油存储,一旦罐内液量出现蓄满状态,及时安排拉运车前去倒运,井场上一旦出现闲杂人员和车辆,立即联系生产车辆前往落实。
最终选定HH33P1井作为复井试点。经过1个月的试运行,效果显著。此举措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新了偏远单井生产管理模式,趟出一条无人值守的单井生产新路子。(付绪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