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慧: “牛人” 始从磨砺出

 

 

 

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牛地天然气开发所助理研究员,被冠以“牛人”的称号——

李晓慧是个聪明好学、蕙质兰心的女孩,85”后,2013 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现为研究院大牛地天然气开发所助理研究员。去年“百日会战”期间,在她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温馨”故事背后的真相

2018119日,中石化优秀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正式申报,整个上游板块近三十家单位共有七个项目入围,研究院《大牛地气田砂质辫状河构型特征与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项目是其中之一。

这是展示分公司青年技术人员勇于探索科技前沿、敢于开拓创新的机会。为了成功申报创新基金,李晓慧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同事反复斟酌研究思路,不断完善汇报成果,不分昼夜连续奋战了好多天。

出发去北京时,同事发现李晓慧的老公张高飞也买了同去的车票,就开玩笑地说:“你俩真是一刻都分不开啊。”

“每天看她疲累地回到家,担心她身体吃不消。趁休假在家,陪她去汇报,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她少操点心,毕竟刚怀孕不到三个月,怕万一有个状况。”听了张高飞这番话,大家这才知道李晓慧已经有孕在身了。

答辩现场,专家组对分公司申报的课题表现了强烈兴趣,并针对多个创新点进行提问。李晓慧头脑清晰,一一对答如流,出色地完成了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

通过这次汇报,让李晓慧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也被同事冠以“牛人”的称号。当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她动情地说:“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和我的‘师傅们’分不开的,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经验传授给我……”

在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师带徒”中,闫淑红和李晓慧结为“师徒”。李晓慧擅长气藏工程,针对她地质基础较薄弱的特点,工作经验丰富并具有地质基础扎实的师傅闫淑红,决定以地层划分作为突破口,加强晓慧的基本功训练。

“闫师傅搜集了大量相关材料,让我每天抽出1个小时, 学习海陆过渡相沉积的地质特征,掌握地层划分技巧。我虽然心里有了些底,但真正自己分层时,内心还是惧怕的。每次有分层任务,师傅就带着我边学边练。先是她画我看,再到我画她看。120多口井下来,我逐渐掌握了地层划分的精髓。”两年的“师带徒”培养,让李晓慧记忆犹新。

宝剑锋从磨砺出。手绘地质图件入门是个难熬的阶段,为了突破砂体刻画难关,闫师傅耐心地教她绘制原则、步骤和方法技巧。李晓慧画完一遍,师傅一检查,没有美感没有表达出地质意义,擦掉一大片,重新再画。连着画了两幅, 仍没有太大进步,闫师傅就趁着现场井位跟踪带她去首站“闭关修炼”。白天跟踪井位, 晚上画图:为了更好地刻画心滩形态,一次次查看辫状河、曲流河、分流河道图片,反复推算;为了明确沉积模式,一边翻阅书籍,一边观察卫星图片;为了能如期完成图件,常常不知不觉画到凌晨一两点。

“闭关修炼”果然奏效,从半个月画一幅到现在的两天手绘一张图,图件质量也得到了师傅的认可。2018年,在“师带徒”评比中,闫淑红和李晓慧被评为局“十佳明星师徒”。

李晓慧还有一位重要的成长“引路人”,是研究院的李良副院长。当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李晓慧经常向李院长讨教。李院长有针对性地下载文献,挑选专著,让她研读。就这样,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使李晓慧的基础地质知识得到了不断扩展。2018年,李晓慧在研究院首届地质建模大赛和技术交流会上分别获得一等奖。

 

小荷才露尖尖角

大牛地气田规模开发后,井间储集层差异大、内部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程度不清等问题日益突显,复合砂体描述已难以满足气田精细开发需求。但是单砂体构型解剖这一课题,分公司之前没有相关课题经验,学术上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

李晓慧没有因为困难而止步不前,她和项目组成员围绕单砂体构型特征识别与表征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形成了三大沉积体系单砂体精细描述技术,在分公司范围首次获得单砂体研究突破,推动了单砂体的整体研究进程,得到了局专家的认可。她将单砂体的研究思路与成果及时应用于井位部署与论证中,有效提高了井位部署的精确度。

面对气田精细开发要求和2019年产能建设目标任务,李晓慧将进一步深化气藏认识,提高储层描述精度,勇作科技创新“排头兵”。(许冬梅)

信息来源: 
201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