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苦,也很累,但是想到管线那头,千家万户此时能其乐融融地围坐在20℃温暖的房间,我们零下20℃的坚守,也变得更有意义……”
12月8日,大牛地气田,阴, -17℃,寒风刺骨……
“小伙子,你们的暖气是坏了么?”采气一厂企业管理科科长李广新在采气管理六区45号集气站了解站场“三提升”工作情况时,顺手摸了一下站里的暖气片,冰冰凉……
“不是的,李科长,是我们把暖气关了。”站内员工王政亮摸摸头,笑着说道。
“天这么冷,暖气关了多冷呀!”
“没事,科长。白天我们都在站内流程区处理气井,很少有机会在屋里待,暖气开着还浪费自用气。”
“晚上轮班休息时,我们再开开,也不觉得冷。”王政亮身旁的李泽君点头附和着。
“那一瞬,心被撞击了一下,特别感动。站上小伙子们年龄都不大,却都自发地以产量为先,尽最大可能多争一方气。”李广新接受采访时说。
而这,只是“百日会战”中的零光片羽,会战轰轰烈烈,感动绵绵不绝……
谁说女子不如男
陈若愚和崔梦迪是采气管理六区的技术员。若愚2017年入职,梦迪今年7月份才入职。面对今年异常困难的生产压力,两个女孩子主动担当,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练就了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本领。
12月8日是若愚的夜班,60号站新投井DPH-166井注醇管线还没有连通,为了防止井口节流,她从凌晨1点半坚守到早上6点半,看着管线终于解通了,她才赶回宿舍休息。
这天夜间的室外温度已经达到零下25℃,等若愚有时间关注自己的时候,她的脸已然没有了知觉,嘴巴僵到连话都说不出来。回到宿舍的若愚倒头便睡着了,这一觉醒来竟已是下午2点。气井没事了,若愚心中的大石头也跟着落了地,完全放松了身心才换来这来之不易的好睡眠。
梦迪是一个比较爱美的姑娘,她悄悄告诉小编,自己今天连唇膏都没有涂。每天早上要在8点钟之前审核上报生产报表,为了节约时间,她将洗漱护肤时间压缩到了5分钟。要知道,她之前可是一个不花半小时化妆不会出门精致的姑娘。这位职场新人,经过半年的历练,不仅将自己管辖的两座集气站每口气井摸得一清二楚,还可以对全队的生产情况做出全面细致地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说出整改措施。
看着眼前这两位温婉而坚毅的姑娘,谁又能说女子不如男呢?
含泪的站长
郭鑫是采气管理六区59号集气站站长,听说前几天,他含着泪说自己让六区丢了脸。
59号集气站是采气管理六区采气量最高、距离区部最远的站场,同时也是采气一厂为数不多的“独立站”。所谓“独立站”就是员工们工作、吃饭、住宿全部在站里。由于距离遥远,交通不便,除了领导检查和慰问,他们基本见不到其他的人。
“要不是你们来,他们可能一个月也说不了这么多话。”采气管理六区党支部副书记周子淳介绍说。
聊起为何说自己让六区丢人了,91年的郭鑫说;“59号站是六区的标杆站,产量又最高,领导把我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我必须要把工作干好,起到带头作用。但是我们站当时连续7天没有完成产量任务,导致全区的产量任务没有完成,害得我们经理在厂月会上做了检查,我们让六区丢人了,我心里真难受。”
最近产量恢复了,郭站长黝黑的脸上才展露出笑容。
在郭站长的带领下,59号站的员工们攻克了很多阻碍气井生产的难题。他们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注醇量;每天对泡排井取样,看泡沫量,测密度,不断优化泡排制度……多措并举,努力提升气井的生产时率和稳产周期。
那天中午,郭站长到隔壁房间叫昨晚通宵夜班,正轮班休息的赵健起床吃午饭,虽只是轻轻一拍,却吓得赵健一激灵,张口就问:“75井活了没?”原来赵健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在他当班的时候,59 号站产量最高的DPH-75井水淹了。醒来时,已是一身冷汗。
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口口气井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身心、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和气井联系在了一起。
老爷们儿成了香饽饽
采气管理一区巡检班班长朱梦迪自豪地说,如果让集气站的员工在全区选举谁是最受欢迎的人,真的非巡检班的员工莫属了。
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群平均年龄45岁的老爷们儿成了香饽饽?
朱班长笑答:“狼多肉少呗!今年越冬生产稳产保供的形势异常严峻,集气站的每一口气井都要严格按照配产任务完成,哪一口井出现了堵塞,若不及时处理,都会影响到全天的产量任务。这任务可都是签过军令状的,军令如山啊!谁先抢到我们,谁就为气井治理争取到了时间,多产的每一方气都意义重大。”
采气管理一区巡检班现有20人,全部人员满负荷工作,24小时两班倒。每天要处理各种泡排、预防、解堵、监护工作,一天忙下来辐射面积可达到350公里。
“员工们真的很辛苦,特别是我们班组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的就有9人。看着这些老同志们都在通宵干活, 我从心底里特别心疼。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没有一个人干工作打过折扣。”朱梦迪补充道。
“以前员工上井的任务都是技术组安排的,现在只要群里有堵塞信息,离得近的员工第一时间便会奔赴现场。有一次郭红军和李建民眼看着白班就要结束,群里响起了堵塞信息,他们完全可以回来吃饭,将工作交由夜班的同事,但他们还是毅然选择开车上井。因为他们深知夜班同事上井作业的艰辛,不能给他们增加工作量。”副班长杨贵峰回忆道。
采气管理一区巡检班里相对年轻的员工陈兵义、邢同显,今年都是40出头,干活也自然不在话下。12月11日下午6点半,本到了晚饭时间,两人在偏远井D1-1-133井解堵的过程中,发现井口有两个球阀损坏了,没有办法注入药剂和甲醇。这可是日配产5000方的气井呀!为了给维修争取时间,他们马上联系班长,尽快将球阀送至井口。焦急地等待中,全然忘记了自己早已错过晚饭。待完成球阀更换和药剂注入等操作后,已是晚上8点,他们拒绝了区部回来吃口热乎饭菜的召唤,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井口,陈兵义说:“我们要抢在降温前多解通一口气井”。
员工侯鹏辉、雷明旭接受采访时说,由于部分通往井口的道路崎岖坎坷,并不是所有的气井都可以开着化排车到井口的,这就需要他们背着作业工具和泡排药剂,徒步往返两到三公里才能完成作业。白天他们要徒步过去将注醇方式改为套注,晚上又要徒步改回管注。沙窝深一脚浅一脚,有时绊脚的沙蒿还会把腿缠住。这一路负重走下来,绝对是极强的体力活。
无论风霜雨雪,这群与时间赛跑的巡检工,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的心里装着一口气井,口里念着另一口气井,解通了这口井,又忙着去给下一口做泡排……
这场鏖战,没有“逃兵”
这场为期百日的会战,打得很苦,但没有一个“逃兵”:
采气管理三区42号站张志伟, 为了以最快地速度将气井解通, 借老乡的摩托车前往井口……
采气管理二区巡检班班长郭宝森已经数不清多少天和弟兄们一起在井口的化排车上吃着早已凉透的午饭……
采气管理三区42号站站长吕广伟和站场员工夜晚处理气井要调节阀门数百次,现在有三个小伙的腰上还贴着膏药……
采气管理一区龚韦华、许力连续两个星期早8点至晚12点的现场施工监护,渴了就喝几口带着冰碴的矿泉水……
采气管理三区43号站金亚东、郑孟松孩子出生才十来天又回到了百日会战的战场……
采访中,每个受访者都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战友”的付出,轻描淡写着自己的努力。殊不知在这场战役中,自己也是对方眼中最优秀的“战友”,共同书写着“会战”的壮丽篇章。
“苦心人、天不负。‘百日会战’期间,采气一厂开井率、生产时率、综合递减率等指标较去年同期都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较好地遏制了往年冬季大幅递减的魔咒……”采气一厂副总工程师、生产科科长王贵生细数着。
“苦么?累么?”
“确实苦,特别是冬天,也很累。但是想到管线那头,千家万户此时能其乐融融地围坐在20℃的温暖的房间,我们零下20℃的坚守,也变得更有意义。”(王严严 贾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