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一直“贫雪”的甘肃陇东地区,劲风裹挟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一夜之间,降雪厚度达13厘米。在皑皑白雪天然裘衾的覆盖下,寒冬萧索的黄土高原视线所及之处,皆是银装素裹。
镜头一
“看来,这雪一时半会消停不了,捂严实点,外面零下16度……”大雪的第二天,1月4日凌晨6点,在采油一厂管理二区三班生活驻点,班长孙庭卓对班员李晶说。随即,两人冒雪出发,对班组责任区域内太阳屯至尹家洼村的输油主管线进行巡护。
这条输油主管线全长十七公里,是管理区下辖红一转油站至红一联合站油气混输的唯一一条“大动脉”,也是红一联合站生产供热和管理区生活用气的唯一供源。由于管线多穿越农田、村庄,车辆无法通行,所以,他们每次巡护全部要靠徒步丈量。
“甭管是鹅毛大雪还是暴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还是40多度的酷暑,一日一巡,是板上钉钉的‘铁律’,一点折扣都不能打。”孙庭卓坚定地说,“而且,越是极端天气越要巡得细致,雨雪天气易发生地陷,会造成集输管线破损,增大安全环保风险。”
“两条保暖裤,一条棉工裤,可还是感觉像没穿衣服一样。”李晶说。预想到天冷,李晶“全副武装”,可是想不到会那么冷,穿了很多, 可实际寒冷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为了让自己暖和一点,两个人加快了脚步,佝偻着身子深一脚浅一脚,顺着管线桩一路前行,在没过脚踝的积雪上留下深深的脚印。没走多远,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冻结在帽子四周,恰似一顶银色的头盔罩在他们那冻成酱紫色的脸颊上。
“我,我,们不一样,石油之锐,钢中之钢,雪中巡线忙,铁血铸容光……”李晶的声音在打颤。“前面积雪很深,当心鼠洞,不要踩进去把脚扭了。”背着工器具走在后方的孙庭卓叮嘱道,这条路他们一年四季不知要走多少次,已是非常熟悉了。
刺骨的寒风夹裹着雪粒子, 打在冻僵的脸上,像被小刀划过一般。可他们依旧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种动作。每到一处管线都会停下脚步仔细认真地查看,管线周围有无动土痕迹、有无裸露管线、有无管线破裂、渗漏以及打眼等情况。
“临近年关,外出务工人员逐渐返乡,有些不法分子会趁机出来盗油,如果管线被破坏,除损失大量原油外,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大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孙庭卓说。
不停地走,不停地看。就这样,以往3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巡护工作,今天他们用了多出一倍的时间。直到下午1点,孙庭卓和李晶把管线全部巡查完,才拖着疲惫冰冷的身体返回到驻地……
镜头二
此刻,5公里外的红一联合站站长郝文彪,看着窗外雪势渐渐偃旗息鼓,却显得忧心忡忡:地方气象部门发布橙色预警,今夜强降雪、降温天气还将持续,最低气温零下18度,突破入冬以来的最低值。
晚上8点,墨黑的夜色中,寒风搅拌银絮再度转土重来。与此同时,郝文彪和站内其他五名小伙子共同主演的‘极寒之战’,业已拉开帷幕……
“小吕,储油罐油温下降了0.5度,请检查罐区伴热是否正常。”
“收到。”19点50分,原油脱水岗值班员吕培高收到郝文彪的指令。
5分钟前,在利用中控平台对站内各项数据跟踪时,郝文彪发现储油罐油温由29度下降至28.5度。他凭借多年站内工作经验判断:原油储罐为蒸汽伴热,在冬季低温下,油温降幅应在0.1至0.2之间,超出范围,就一个下降原因——伴热管线出现了冻堵。
“郝站,原油储罐冷凝水出口冻住了,阀门打不开。”19点55分,吕培高现场回报。
“是蒸汽冷凝水管线冻住了,罐区伴热蒸汽管线蒸汽端压力不到0.1,凝结成水后就没有压力了,水流小而且慢,这样的气温下肯定会冻。”郝文彪说,“零下十八度的持续低温,管线会越冻越死,这样整个罐区伴热就瘫痪了,罐区进油和原油脱水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最后油都发不走,必须立即疏通。赶紧通知中控、外输、消防、热工和罐区操作的小董他们几个过来帮忙。” 说干就干,郝文彪将“三军将士”兵分三路:刘永强你继续负责中控室,现场如有异常及时通报;吕培高、董江风负责拆除冻堵管线,并烧水进行化冻;杨向军、马春岭跟我走,负责外输泵房接入临时蒸汽管线将管网扫通,然后启运装车泵进行循环,以防止输油管线凝堵……
20点40分,伴热冻堵部分被拆除,外输泵房接入蒸汽扫线;21点50分,分离器油室出口压力恢复正常,原油已可以正常进罐;22点40分,冻堵管线全部化开,就地连接了临时排水放空管线;零点10分,储油罐油温回升0.1度,伴热恢复正常。
“冷,真冷,这次我是真的领教了什么是寒风剔骨……”“能不冷吗?看看,咱们这一身,掰碎了都可以用来作为锅巴充饥了,嘎嘣脆……哈哈。”
时间分秒流失,不知不觉中,他们已在风雪中奋战了4个多小时。工服被雪和水浸过的地方,已经冰硬成了“刀枪不入”的铠甲。
暴雪、降温,当有人在家喝着热茶、吹着暖气时;当有人拿着自拍神器忙于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欣赏风景时;还有这样一群人,在恶劣环境下,克服一切困难,用执着和坚守,用那片片火红描绘出一卷顶风冒雪坚守岗位的壮丽画卷,悄然成为风雪中最美丽的“风景”。(付绪凯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