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野外一线的坚守与执着——
好的气层在哪里?应该向哪个方位钻进?水平段钻遇泥岩怎么办?这些在鄂北天然气产能建设钻进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地质问题,时刻考验着油气开发管理部产能建设一线“前哨”的技术人员。
刘小龙1998年从中国(武汉)地质大学毕业,现任鄂北指挥部地质技术部主任。十九年野外一线的坚守与执着,他不断地接受地质构造情况复杂、储层展布变幻莫测、气水关系规律难寻等因素带来的难题与挑战,做好每一口井的高效地质预警工作,为提高天然气产能建设气井的成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练就了点亮高效地质预警的独具“慧眼”。
在分公司实施的大牛地气田第二口水平井DP35-1井钻进时,根据录井显示有异常,他便决定与其他现场地质人员进行24小时轮流值班,其结果是目的层砂体比设计深度提前了14米。于是,刘小龙及时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得到同意后便通知井队增大造斜率,从而避免了该井的回填,有效地降低了钻井生产成本。
如何才能确保实时钻井水平段轨迹顺着“甜点”储层前行?当目的层发生变化时,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水平井的实施效果?为此,刘小龙与现场地质跟踪人员一道,按照“提前预警、实时优化、动态调整”的路径标准,通过采取强化预警过程控制、细化现场技术管理、加强钻井现场跟踪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确保产能建设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2016年11月一天的晚上9 点左右,水平井现场地质跟踪组的黄工向刘小龙汇报,经过“定录导”一体化仪器监测动态图像发现,东胜气田JPH-366 井水平段钻进遇到了30米长的无含气显示,井底为12米泥岩。
此时,刘小龙马上意识到, 十几米厚的泥岩也算是“橙色”预警了!
“黄工!你立即告诉现场负责人,最多再打20米就要循环观察,坚决不能打多了。”刘小龙毫不迟疑地下达指令后,与研究院在前线值班的技术人员一起,拿出了邻井的对比剖面和井身轨迹图,根据JPH-342、JPH-313等四口井的测井资料数据,结合物探剖面解释的高程走向,依照东、西、北方向等几口邻井水平轨迹“南低北高”,得出了盒1段主砂体提前出现的客观依据。最后,判断并做出了“向上调整垂深钻进,进入砂岩垂深2米后继续向B靶点钻进”的决定,从而避免了井队的无效施工作业。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这里的办公场所有规定, 23:30分就要锁门了!”物业管理员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着。“请再等几分钟,我们必须把现场调整的通知发出去才能走!”刘小龙向对方解释道。
“JPH-366井位于东胜气田58井区盒1有利区,储层有效厚度大;我们只要及时调整到位,保证水平段有50%的气层钻遇率,产量达到高效井的配产要求是有潜力的!”刘小龙坚定地说。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刘小龙分析汇总了气田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两类七种需进行轨迹调整的情况。针对各种情况,刘小龙与现场组一道,运用“初步预测、导眼跟踪、动态调整”三步法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综合物探、地质、测井、录井和现场钻井资料,及时对目的层砂体进行综合判断认识,总结出了轨迹上挑、导向下切和回填换层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现场预警方法,为分公司的井位部署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两年,通过提高地质预判能力,增加轨迹微调频次,水平井现场跟踪组提出调整建议146次,发轨迹调整工单39份, 使得地质回填井次减少,储层钻遇率和气层钻遇率大幅提高,进一步提高了产能建设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今年鄂北完成试气的24口开发和评价井,平均无阻流量达到14.6万方/天,初配产3.1万方/天。
尽管地质研究的是埋深地下几千米的储层和流体,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刘小龙和现场组地质人员坚信,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实践、勤于思索,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地质预警水平,以独具“慧眼”的业绩来实现分公司的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为致密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效益发展点亮“双眸”。(杨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