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一厂管理一区 孤独的守望者

采油一厂管理一区是一个集输程度低、环保压力较大的地方。有很多井场只有一个人驻守——

 

甘肃陇东正宁县三合镇有一个叫野狐岭的地方。野狐岭的两侧是深深的沟壑,骑在两个沟壑的中间是一条人工开出来的山路,山路的尽头就是采油一厂管理一区泾河油田的JH17P8井。井场有三亩见方,除了永不停歇的抽油机外,还有储油罐、三间野营房和三只小狗崽子。井场的主人就是张家瑞。

早上十点吃第一顿饭

“这里离最近的村庄也有三公里,吃水全凭老乡用毛驴车运送。”张家瑞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井场上的情况。采油一厂的井场看守过去都是两个人,在经历了人员分流、关井和复产之后,人员减少,工作量降低,一个井场只能留守一个人。

清晨起床后,张家瑞像往常一样,对油量、电量等数据进行录取;绕井场一周,检查管线是否有跑冒滴漏的现象,然后通过网络向上一级报告井场的情况。接着就开始对昨夜新增油量进行破乳循环,再进行加热分离沉淀。循环的时候,因为怕原油溢出,造成地面污染,张家瑞就守在近旁随时监控。等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完成之后,运油车开始装油,张家瑞趁空匆匆地做饭,此时已是上午十点钟了。

靠自己不容易

井场雨水多,荒草疯长,一段时间不收拾,荒草就会漫过脚踝,锄草清理井场也是张家瑞的工作范围。因为井场都是用石子硬化过的,荒草沿着石子缝里“爬”出来的,一般工具用不上,张家瑞只得用手拔。

一个人面对着一个井场,任何事情都得靠自己。一次,抽油机发生事故严重影响生产, 在这个荒山野岭,即使有救援队来也得走上半天。时间不等人,张家瑞凭借着平时工作积累起来的经验,将其修复。张家瑞能够让生产保持正常运转, 得益于平时的努力学习。张家瑞2012年从天津石油技术学校毕业,毕业之前,他就拿到了中级采油证,来到采油厂没有多久,就被应聘为技术员。在中石化举行的比武大赛中,又获得铜牌,接着又拿到高级证。因为工作出色,2015年就被转正。张家瑞一路走来看似顺利,其实背后也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一个人的井场虽然有些寂寞,但是寂寞不空虚,张家瑞把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留给了学习采油知识。这个从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走出来的职工,倍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只能干采油,别的我不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朴实的想法。

“想媳妇吗?”记者一句不经意的问话,让张家瑞的脸上泛起了羞涩的红晕。张家瑞平时是家里、工区两头跑,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区。在家乡那边是甘肃人,在工区这里是宁夏人,两头不讨好,已经接近三十的张家瑞,如今还是子然一身。“慢慢来吧。”说这话时,张家瑞的眼里希望中又有几分惆怅。

环保压力大

康永尚是管理一区的一名班组长,驻守在正宁泾河油田一个废弃的井场。废弃的井场有两个职能,一个是生活,另一个是小集输发油点。小集输网内有两口井,距这口废弃井, 分别有4公里和6公里,两口井住着两个人,平时他们都在井场上看守,只有吃饭的时候,三个人才能相聚,顺便交流一下。

因为有长距离集输线路,管线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康永尚每天除了按时对新生产的原油,进行循环、加热沉淀,还要对管输线路的安全多加留心。因为泾河油田生产出来的原油较稠,流动性差,出现管阻现象几率高,一旦突破管线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刺漏,造成污染事件。八月份的一天,康永尚正在对新增原油循环的时候,几十米外的管线突然出现泄漏,他及时发现即时抢修,避免了一次环保事件的发生。

自己蒸出的馒头甜

康永尚来自钧瓷的故乡、中国最美小镇之一的河南禹县神垕,父母经营有产业,生活较为殷实。但是生性倔强的康永尚,决心用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新的天地。“自己蒸出的馒头甜。”康永尚对自己的所为不后悔。当初与他一起来的十几个同学,如今只剩下四个,留下来的都是精英,这四个有三个都是中石化技师,其中也包括康永尚。毕业来到采油一厂正赶上大会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次八口井同时压裂,让他们忙得团团转。领导鼓励他们,只要这样的任务挺过去,就足以应对以后的工作。这样的机会,康永尚自然是不能放过。回首走过来的路程,康永尚感触地说,“感谢过去……”

采油一厂管理一区经理王克洋在介绍该区工作时说,这是一个稠油区,集输程度低,工作起来,环保压力大、工作较为孤单,点多分散,单井职工“无聊、无助、无奈”。但是艰苦的环境需要有意志坚强的人来完成,一区的职工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没有退缩。“没有比工作更快乐的。当初,关井停产的时候,大家没有了心气。如今复产了,虽然工作艰苦,但是大家的精神头很高涨。”王克洋说起职工一脸的喜悦。

今年复产之后,一区有针对性地压缩机关人员,充实一线生产,相互交融。有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形成的文化氛围,和衷共济不是一句空话。环境孤独,但是职工的心里是充实的。(刘良 王武科)

信息来源: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