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敢啃硬骨头的人

 

面对杭锦旗探区复杂的气水分布关系——

 

“勘探就是打硬仗,啃硬骨头的,这样才有滋味!”2011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的张威刚刚来到研究院天然气勘探所,当时主管勘探的李良副院长就对他这样说。起初他还似懂非懂,但在后来的勘探工作过程中,就深刻地领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从事天然气勘探工作两年后,张威担任了杭锦旗探区的负责人。那时,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已经提交了最后一块探明储量,全面转入开发,分公司急需寻找天然气后备储量阵地。杭锦旗区块面积广、资源量大,全局上下的目光聚焦到这块探区,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规模增储阵地。而初出茅庐的自己能否担起这幅重担?能否托起大家的期盼?张威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

果然,刚开始上手工作,张威就遇到了“硬骨头”:杭锦旗探区的气水分布关系。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最初按照大牛地气田的思路,在近源成藏区部署了部分探井,尽管钻遇到了很好的储层,但含气饱和度很低,有的是纯水层。

为什么同样是好储层,有的有气,有的没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什么?如何寻找富集区?这些问题每天都缠绕在张威的脑海中,他吃饭的时候在想,躺在床上还在想,但一直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那段时间,他把妻子孩子送回了老家,给自己腾出了充分的时间,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跑到办公室对比气、水层资料。

“不要怕水层,杭锦旗的气藏就像排骨,水是骨头,气是肉,答案还在资料里。”李院长看到张威这么晚还在思考, 感受到了他的压力,鼓励他说。是的,张威心里明白,面对杭锦旗探区的勘探,大家都没有认识清楚,只能靠自己。目前,摆在面前的只有几十口井资料。但这些资料就是突破口,一定要把这些资料吃透。

拿定主意后,张威主动申请到工区现场,拿起岩芯,对照测井曲线,像寻宝一样观察,不放过每个细节。回来后,他从十里加汗区带的气、水层识别入手,把自己埋在地震、测井、录井资料里,一坐就是几小时,研究气、水层参数及分布。等他把所有的气、水层都摸排一遍,认识到整个区带的气水分布是分区分带、有迹可循时,整个人都兴奋起来,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都抛之脑后,并激发了他更大的兴趣。随即,天然气勘探所的技术人员成立了两个攻关小组,进一步开展源储配置关系及侧向遮挡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一年后,他们建立了十里加汗区带气水层识别模式,总结了成藏主控因素,并在该区带建立了一套以“源储配置+侧向封堵”为关键要素的选区评价方法,优选了区带西部的独贵圈闭(锦58井区)作为重点勘探目标区,集中开展探井部署。

井位部署,责任重大,在论证每一口井时,大家都慎之又慎。张威更是每天往返于地震解释机房与办公室之间,看剖面、对地层、看沉积、对属性,每口井都要反复论证,才提出部署建议。这期间,他不记得熬了多少个夜晚,在电脑前度过多少个双休日。

2014-2015年,杭锦旗探区捷报频传,在独贵圈闭部署10多口探井均钻遇气层,打出了锦98井、锦110井、锦108井等一批高产井,评价出了2000亿方三级储量规模富集区,为后来的开发提供了阵地。同时,这也让张威深深地爱上了天然气勘探,他深有体会地感叹道:“在勘探这场硬仗中,犹如酸甜苦辣,万般滋味在心头呢!”

优质储量富集区的发现使杭锦旗的勘探开发前景逐渐明朗起来,分公司连续获得油气发现和商业发现奖,张威被评为“劳动模范”、“青年岗位能手”等。面对获得的荣誉,张威说:“这是天然气勘探团队集体努力和付出的结晶,没有‘勤奋务实,敢打硬仗’的团队精神,没有大家对每口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很难攻破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拿下一个又一个储量阵地。”

今年,局、分公司提出了“提高部署质量,提交优质储量”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张威将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发扬“啃硬骨头”精神,坚定资源信心,强化基础研究,明确成藏规律,找出富集区,为分公司提供优质资源后备阵地!(许冬梅)

信息来源: 
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