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采油一厂全年生产分别比计划超产0.05万吨、196万立方米,圆满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年度任务指标。
“去年虽然实现了油气产量‘双超’,但是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还得继续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为今后的大发展积蓄能量。”采油一厂不为成绩所动,而是从长计议,持续抓好基础工作提升,为今后的大发展积蓄能量。
“断逢体”做实鄂南勘探开发
过去,鄂南开发在地质认识上出现偏差,导致实际产量与预期相差太多,这几年,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结合历史与周边兄弟单位的经验教训,对鄂南的油藏进行再认识,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提出了断逢体的理论,由当初认识上的模糊,逐渐刻画描述,日渐清晰,达成共识。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这两年,主营鄂南原油开发的采油一厂开始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是2023年,在所打的近十口勘探井中,几乎都有显示,几口高产井,稳定性良好,没有大起大落。
断逢体理论之所以能够稳准狠,离不开包括采油一厂在内的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作为现场的采油一厂技术人员对井的变化和产量的变化,都在做渐进式比较,从比较中去体察微妙的变化,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当年断逢体曙光的出现,就有采油一厂现场技术人员的功劳。2023年,采油一厂依旧保持传统,现场追踪,与上级领导保持沟通,提出见解,让断逢体理论逐步优化,对“甜点”实施精确化点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过去断逢体理论只是在四区的泾河油田落地开花,2023年他们用这套理论对采油一区红河油田也见到了效果,但是他们自己认为,还远远不够,这一理论能否在其他地方起到作用,他们也在思考。同志仍需努力。
“一人多岗”彰显自信与担当
采油一厂是一个油气并举的单位,当油开始冉冉升起的时候,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也曙光初照。采油三区的一口新井,每天的产量再创新高,向人们宣告,鄂南的天然气开发已初见成果。这口井的初始产量是公司天然气勘探开发有史以来少有的,值得一书。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公司的立足之本,东胜、大牛地两大气田已经成为我国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为了让这一战略持久发力,目光不仅要对现有气田挖掘潜力,还要寻找新的气源区,鄂南的天然气就是这一战略中的优选之地。采油一厂的领导告诫广大职工,在公司天然气战略中,提高政治站位,敢于担当,主动向他人学习,干好前人未经的事业,把鄂南天然气产业在自己手里发展壮大。目前富县的天然气地面工程建设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地面建设即将铺开,采油一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开始聚焦这一工程。
采油一厂停产之时,人员大量分流,当效益复产后人手极为紧张,一人多岗是常态,为此,无论是厂领导还是一般职工都奋勇当先,不计眼前得失,敢于作为,团结协作,为完成年度任务凝心聚力。采油一厂的工区基本上被黄土塬所覆盖,黄土塬道路崎岖不平,生活交通受阻,前几年信息建设没有起步的时候,大家出门都是一种奢望。定边姬塬是公司原油勘探开发的始祖地,周边是连绵起伏的黄土塬,在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用忠诚坚守脚下这一片土地。目前,小油田已不复当年风光,但是经过他们的付出,小油田仍在发挥余热。定边油田的检泵周期在300多天,这个指标即使放在石化系统也是名列前茅。李海涛是采油五区麻黄山的一名巡检工,一个工区对应一个巡检工,这在石化系统可谓绝无仅有。这几年,采油一厂的产能建设与日俱增,相同的工作量与兄弟单位比较,人手至少是别人的一半,但是他们毫无怨言,目标只有一个,把活干好,不辜负全体职工的期望。
设备与外协“内外兼修”
鄂南快上产十年和陕北小油田开发二十年,无论是地面还是地下,设备开始老化,安全风险在加大。在油气产量不高的背景下,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既要保持产量,还要控制成本,设备的维护保养就面临这一个大的难题。有的设备老化,有的设备虽然没有老化,但是功能已经失效,派不上用场,怎么办。设备管理部门既要照顾现实,还要从长计议,更要控制成本,几个方面都要兼得,由此提出来了三个结合。即,设备管理要与工艺和流程结合起来;设备管理要与信息建设结合起来;设备管理要与安全结合起来,做到本质安全。
无独有偶,采油一厂不仅被黄土塬所覆盖,工区所辖的九个县旗分属五个省、自治区,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采油一厂对应起来难度较大。勘探开发落地需要有外部环境支持。去年3月才走马上任的新厂长梁承春,原来是做技术管理的,如今他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与地方政府保持沟通,讲清勘探开发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一体化,共进共同谋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