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地气田老区多层系立体开发部署实践成功

截至2月28日大牛地气田D66-P17三井式井组进站生产100天累计产气超1100万方,这是老区多层系立体开发部署、建模数模一体化跟踪实施技术对策的成功实践,为提高气藏采收率、实现气田持续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D66-P17井组是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加密调整区三井式井组,位于大牛地气田南部大66井区,由太2气藏扩边水平井、山2气藏加密水平井和定向井组成。大66井区上古生界纵向上发育3-6套含气储层,开发方式以多层合采直井为主,规模开发后剩余气呈碎片化。技术人员以地质储量极致动用为目标,采用建模数模一体化“小区域集中攻关、立体部署、极致动用”的思路,利用一个老井场反向部署设计了混合井型三井式井组,控制地质储量2.7亿立方米。针对太2段障壁砂坝分期次单砂体发育规模不均的问题,采用多方位分期次连井对比、地质物探一体化多方法融合,精细刻画单期砂坝边界展布特征,实现有效扩边,D66-P19井气层钻遇率达到92%;针对多层合采老井动用程度较高的山2段,结合剩余气分布特征设计三维轨迹,采用平面轨迹错位部署+纵向交错布缝选段动用直井间剩余气,D66-P17井气层钻遇率达到83%,较同类型储层提高24%;采用靶点间斜插完善井网设计一口定向井,控制靶点间剩余气,D66-253井钻遇5套气层。同时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坚持“一段一策”差异化改造,保障单井控制储量和动用储量最大化,实现了对该井组区域盒3、盒1、山2、太2、太1等各层系剩余储量的充分动用,最高日产气量达14万立方米,平均套压8.5兆帕,稳定日产10万立方米,较方案配产提高41%。

D66-P17井组高产量投产是老区建模数模一体化部署的有效实践。近年来,大牛地气田通过开展全区大网格地质建模、分井区小网格精细地质建模和小井区气藏数值模拟等工作,逐步提高气藏剩余气类型的认识及描述精度,为气藏加密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基础。针对老区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储层隔夹层发育、多期砂体叠置规律复杂、剩余气精细表征难度大的问题,科研人员从深化基础研究着手,通过野外考察、岩心观察、现代沉积模拟等多重技术手段,开展储层构型解剖及单砂体刻画研究,逐步创建了“规模约束、模式指导、夹层嵌入”的递进式建模与基于水锁时变、压裂缝扩展的数值模拟技术,剩余气预测精度由70%提升至87%。将剩余气研究成果应用于17口水平井、6口直井的井位部署和实时跟踪调整,各气藏气层钻遇率逐年提升,平均气层钻遇率由55%提升至65%,水平井初期稳定日产气量由2.2万立方米提升至3万立方米,让老区焕发“青春”活力,为大牛地气田高效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李晓慧  崔梦迪)


信息来源: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