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淘“金”记

公司首次在碳酸盐岩储层提交探明储量,荣获天然气勘探商业发现二等奖

 

 

 

走进勘探开发研究院北部天然气勘探所,墙上“大牛地气田大98、大48井区天然气勘探商业发现(二等奖)”奖牌格外醒目。这是集团公司对分公司首次在碳酸盐岩储层提交探明储量的肯定。

近年,分公司勘探开发力度加大,特别在大牛地下古生界勘探开发成果丰硕。为进一步推动油气科研成果转化,分公司决定,分别在大牛地气田大98井区、大48井区下古生界马五1+2、马五5气藏的碳酸盐岩储层提交探明储量。

面对这块“新骨头”,涉及地质、物探、测井、气藏工程、经济评价等多学科的大牛地气田攻坚组应时而生。勘探开发研究院北部所主任师刘四洪成为攻坚组中的“枢纽”,在“多兵种”联合作战中“穿针引线”。

在这样一群“精兵强将”的合力攻坚下,一项项时间节点里的任务被按时划去,一个个难关被攻破。去年年底,勘探开发研究院代表分公司提交这个储量,获此奖项。

千丝万缕寻方向,成藏模式定乾坤

碳酸盐岩储层是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相较于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变化快的特点。

单就探明储量论,碳酸盐岩领域还是块“处女地”,如何评价并无迹可寻。攻坚组多项研究齐头并进,犹如进入一个“迷宫”,各种地质认识与研究成果相互碰撞,可谓是“千头万绪、纵横交错”。如何迅速地找到出口,如何在千丝万缕的认识中找到一线“生机”,成为攻坚组必须拿下的至高点。

地质人员抽丝剥茧,重新分析沉积相特征、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规律。攻坚组历时7个月,多亏局、院两级领导、专家的指导,终于明确了两源三向供烃、沉积和断裂控制有效储层分布、源储优-优配置的不整合岩溶成藏模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的明确,就有如迷雾中终于有了灯塔,后续的工作得以针对性的展开。(下转第2)

海量数据成经纬,织就储量新底图

方向有了,下一个难关就是基础地质研究。要想把储量稳扎稳打的算好了,基础数据必须经得住捶打。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98等井区以及大48井区有600余口单井,每口单井要处理的数据有18项之多。相较于以往其他的储量计算工作,这次所要做的数据体系工作量说是10倍都不为过。

为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攻坚组共投入3人同时开展此项工作,工作量是往年正常储量计算的6们,用时仅30天,相当于正常储量计算周期的三分之一。仅攻坚组长刘四洪在这段时间中就创建了5597个文件,占内存30G。而整个攻坚组处理数据则多达50多万条,绘图多达600余幅。

如果把探明储量比喻为一幅绣品,基础数据就是密密麻麻的针脚,储量计算的多项重要参数的获取正是依托于此,攻坚组就象会穿针引线的“绣女”,全神贯注地将一个个数据点串联起来,数日后,这些看似缺少规律的针脚就会渐渐呈现生机。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在日复一日地凝视中逐渐变得清晰,根据这些认识绘制的马五1+2、马五5有效厚度图、孔隙度图、含气饱和度图等多幅平面图,在整幅作品上变得生动起来。

储层预测多障碍,井震携手克难关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受多重因素控制、井震一致性差、目的层顶底追踪困难,无一不是储层预测的“拦路虎”。孰真孰假?孰亲孰疏?攻坚组技术人员脑中总有无数个问题。

地质人员对600多口单井展开沉积相与储层评价等研究工作,初步勾绘了储层分布图,但是要刻画井与井之间的储层发育特征,又需要向“地震技术”求助了。

首先攻关马五1+2段“薄”储层,该层段储层厚度多在6米以下。“薄”带来的困难就是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无法进行定量预测。攻坚组一致认为马五1+2 受古地貌影响较大,于是,物探人员转换思路,以古地貌为约束条件,采用“印模法”和“残厚法”结合钻井,先恢复大牛地气田不整合面岩溶古地貌,再定性预测马五1+2的地层分布,进而刻画出储层边界。

接着把目光转向马五5段,这个层段储层发育有灰岩、云岩及灰云岩,难点在于储层与非储层之间波阻抗差异小。地震人员对症下药,以高产井响应模式和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先利用井间有利反射模式定性,再利用岩性反演、孔隙度反演定量, 从而预测出白云岩有效储层的分布概况。方法对了,储层预测精度迅即提高,单井厚度误差控制在-0.8米~2.9米,平均相对误差6.5%,完全满足探明储量计算的要求。

这次在大牛地气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提交探明储量,既证实了碳酸盐岩储层开发前景的“广”,也验明了研究院北部天然气勘探队伍的“刚”。此刻,这支百炼成钢的队伍已悄然将公司2021400亿方探明任务担在肩上。(王路刘四洪薛晖)

 

 

信息来源: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