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气田何能稳产 研究人技术支撑

分公司承担、勘探开发研究院完成的中石化科技部项目“大牛地气田稳产技术研究”评定为优秀

918日,由分公司承担、勘探开发研究院完成的中石化科技部项目“大牛地气田稳产技术研究”通过验收,在5个结题项目中审查得分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各项计划内容,评定结果为优秀。

大牛地气田经过15年的持续上产后,面临储量动用程度高达77%、新区接替不足、老区调整潜力不明、老井递减快等问题。气田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攻关气田稳产技术对策迫在眉睫。

研究期间,项目以“提高储量动用率、控制气井递减率、延长气田寿命”为目标,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过程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经过三年的攻关,形成了“两项创新技术+一项集成技术”的稳产技术。两项创新技术是,基于沉积演化分析的多沉积体系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考虑气液两相流等因素的多层叠合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定量表征技术;一项集成技术是集成形成了未动用储量效益开发、复杂剩余气精细调整、低效井诊断治理等一体化稳产技术。

稳产技术规模应用后, 扭转了气田快速递减趋势, 综合递减率从立项前15%降至7%,综合调整新建产能9.1亿方,保障了气田稳产,实现了气田“十三五”末保有产能大于30亿方的立项目标。

析毫剖厘——单砂体精细刻画

2017年,分公司强化基础地质研究,由复合砂体转向单砂体研究。项目团队迅速组建以专家带头的单砂体攻关团队,在大牛地气田率先实现单砂体研究的突破,推进了单砂体研究的整体进程。

单砂体精细刻画是气田调整的基础。上古气藏沉积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强,进行单砂体精细刻画难度大。研究人员逐层析毫剖厘,集中攻关研究,通过现代河流沉积分析、野外露头观测、岩心观察及密井网解剖,形成了针对气田沉积特点的辫状河、分流河道、障壁岛沉积体系的单砂体构型表征技术,不仅支撑了井位调整部署优化,也为剩余气定量描述奠定了基础。

在项目期间,完成1800余口井14套复合砂体细分,实现全气田29套单砂体的精细刻画与三维地质建模表征,保障了强非均质储层水平井气层钻遇率由立项前53.8%逐年提高到72.1%

摸清家底——剩余气定量表征

剩余气描述是气田调整的保障。由于储层多层叠置强非均质,剩余气分布样式多、散、碎,如何调整难度大, 研究人员加强理论机理研究与实验,研发了多层叠置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数模技术。通过开展岩心微观渗流可视化、水锁伤害定量评价、岩心串并联驱替及分层产量劈分等实验,明晰了气藏平面层内和纵向层间的剩余气形成机理。在物理模拟基础上,创新引入虚拟井约束及水锁表征数值模拟研究,在同一井点虚拟多口井单采约束多层合采井产量分层拟合,利用相渗端点标定和井周差异分区实现对水锁时变的准确模拟。

基于虚拟井约束拟合、水锁等效表征的致密气藏数值模拟方法,单井压力拟合精度达到85%。同时,将前期认识的3种剩余气类型进一步细分为2大类4小类,为气藏调整提供了保障。

多管齐下——一体化稳产技术

集成稳产技术是气田调整的关键。为扭转气田产量下滑趋势,研究人员通过未动用储量效益开发、复杂剩余气精细调整、低效井诊断治理及地面增压外输的集成技术,实现了气田的稳产。

针对未动用储量,开展储量分级评价,建立了“不规则井网、混合井型、一场多井”的复合井网立体动用模式,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储量动用率,实现薄储层有效建产。面对复杂剩余气的精细调整,开展剩余储量规模、储量品质、调整难度、调整效益的综合评价,建立了“井型匹配、井距优化、效益评价”多因素逐级约束的调整对策。为了控制老井递减,建立了气井动态产能评价、老井综合诊断与潜力评价与二次增压效果评价方法,指导不同阶段气井合理生产。(任广磊韩蕾)

信息来源: 
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