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展技术所长 解现场之困

工程院专家带队深入现场——

 

“听得见吗?喂,你们能听得见我说话吗?”428日,一阵大声的呼喊从工程院采气工艺技术研究所的办公室传来,让隔壁办公室的人都感受到了震撼, 然而,这个声音的主人却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杭锦旗,通过视频发过来的。

视频那边大声“呼喊”的是公司采油气工艺专家刘岳龙,他正准备通过视频和郑州的同事讨论同井采注工艺。刘岳龙带着工程院采气工艺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3月底就开始奔波,以确保“百日攻坚创效”行动中的现场支撑到位。

杭锦旗、定北区块共有21口井实施同井采注工艺,其中投产10口,作业井11 口。针对投产井生产过程中的三相回路不平衡、井下绝缘归零等问题,刘岳龙3月底带领采气所技术骨干赴中原油田调研, 通过参观实验室、交流讨论,最终确定了电泵电缆穿越封隔器技术改进方案。随后他们又立即赶往杭锦旗,推动方案实施。

该方案目前已运用3口井,其中JPH-397井由于三相直流电阻不平衡在去年底已经停机,运用电泵电缆穿越封隔器技术改进方案后成功复产,目前日产气0.8万方,气井运行平稳。

413-17日,杭锦旗的J72P12H气井,在投产过程中出现频繁卡泵的问题, 为了搞清楚原因,刘岳龙带领技术人员在井口蹲守至深夜10点,仔细观察气井情况,最后发现套管出水过程中放空考克有堵塞现象。“应该是环空井筒较脏导致的。”刘岳龙琢磨着对策:“在气井超过电机额定电流时,要及时套管排污,特别是要制定合理的排污制度。”

一个多月以来,刘岳龙和采气工艺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经常像这样持续到深夜,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而和刘岳龙一样近期一直待在现场攻坚克难的,还有公司油气储层改造专家,储层改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永春。

复工复产后,比往年滞后了近一个月的现场开始了火如荼的压裂施工。D1-543井组是大牛地气田首个“井工厂”压裂作业模式施工的井组,为确保该井组压裂施工高质高效完成,从设计审核到压裂液、支撑剂性能的检测,张永春严把质量关,紧盯每一个环节,在施工现场一待就是到后半夜。

按照“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作业标准,采用“三个一趟过”作业模式,D1-543井组仅用13天完成了4口井的井筒准备工作,2天顺利完成压裂施工,相比单井作业周期缩短了40%,其中D1-546井压后第三天见气,平均日产气54480方。

414日,JPH-442井第4段施工结束时,顶替阶段邻井压力JPH-438压力上涨0.1兆帕,如果继续施工,就很有可能出现恶性压窜而影响邻井产量。张永春和朱新春在现场争分夺秒,分析砂厚图、射孔位置平面图、泵注程序表、裂缝延伸模拟图、以往压窜井的施工情况等,制定出解决方案。最终,在征得工程部和采气二厂同意后,通过采用减少三分之一加砂规模,保持2.5方每分钟的施工排量下继续施工的方法,同时密切关注邻井压力变化。41617日,在工程院和采气二厂的共同努力下,JPH-442其余5段顺利完成施工。(谭苗陆姣平)

 

 

信息来源: 
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