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油田:每口井都是“心头肉”

 采油一厂采油管理四区主营的泾河油田在今年全厂扭亏脱困战略中,处在一个急先锋的位置。他们在复产力度加大情况下,精心呵护每一口井,全力以赴打赢产量争夺战——

 

 

 

JH17P11井犹如平地一声春雷,给采油一厂四区泾河油田贫瘠的土地,带来了春的信息。

扭亏脱困中担当急先锋的作用

JH17P11井在过去的岁月里,虽经多次技术上的改造,没有见到太大的成效。今年复产的强度进一步加大,这口井被再一次提到议事日程,再次审视这口曾经让人“心灰意懒”的井。这次研究所技术人员与现场管理的四区同志坐在一起“会诊”,他们换一种思路,对这口井进行再认识,并拿出与之相应的技术改造方案。天道酬勤,这口井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汩汩油流喷涌而出,一天有十二、三吨的产量,这在四区复产中,一枝独秀。17P11井的技术改造的成功,让四区的职工看到了希望。四区的经理耿惠平更是高兴的乐不开支,他要求现场的同志,每天都要向他汇报这口井的运行情况,数据、设备……等等,一个都不能少。不仅要每天听汇报,还几乎每天都要在这口井上走走,其关切的心态可见一斑。

为什么采油管理四区的同志如此关心这口井的呢。这口井的高产量表现固然可喜,但是可喜的事情不仅在此,而是厂里要通过对这口井的表现进行深度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对周边的井进行技术改造,使其也能达到这口井的表现。如果今年的复产计划中,有这样一批高产量的井做担当,四区就可以把顶在头上多年亏损的帽子摘下来,为全厂全面扭亏脱困减轻一部分压力。四区在全厂的扭亏脱困战略中占有急先锋的位置。

该区去年开井18口,年产量在1.9万吨。今年全厂把目标定在20万吨,据此,向四区下达了2.05万吨的目标。而四区的同志似乎并没有满足厂里给自己下达的产量指标,而是竭尽所为,一定要超这个指标,大干快上,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每口井都是“心头之肉”

目前,该区已经开井接近三十口,这些井中除了小部分在0.5吨左右,大部分都在三吨以上,其中有几口重点井都在八吨左右,最高的在十二吨左右。这些井担当起四区扭亏脱困的大任,但是一旦他们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病倒了,它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产量锐减。好井就像是一柄双刃剑,一边是贡献大,另一边是损失大。因此,每一口井对四区职工来讲都是心头之肉,哪一口井的倒下,都会给他们带来剜心般的疼痛。

因为是复产井,它们在长时间的停产期间,蓄积了大量的能量,复产之后,都会有良好的表现,但是随着能量开始衰减,产量逐步走低。做好每口井的稳产就要勤于维护保养, 热洗是其中之一。热洗在维护保养当中是大动作,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大动干戈”,但是为了避免躺井的发生,就要对复产井进行主动热洗。(下转第2) 一次,有三口井先后轮番热洗,大幅度的工作量把市场部主任王长庆都快累展了。四区经理耿惠平看着大家疲劳的样子,心疼地说,我们既重视热洗这样的大动作,更要重视对井的平常维护,两者结合,才能把井的寿命多多延长。为此,四区的同志在井筒的维护中更注重平时的保养。随着压差的逐步减小,抽油机的参数也要做渐进调整,让参数与压差保持一致性,其目的就是一个,做到温和生产,避免因为暴利行为而使这口井过早夭折。因为他们的耐心,目前四区所开的井都在健康运行着。

四区的泾河油田在当年大开发中,井筒中所用的材料起点较低,经过复产一段运行之后,躺井苗头不可避免地开始显现,JH17P18JH17P33两口井就是例子。当这两口井出现“力不从心”的时候,经过四区技术人员的现场把脉,认为有必要对这两口井的井筒进行置换。井筒设备进行置换后,这两口井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单井产量不退反进,由每天的四吨左右,骤然上升到八吨。

眼睛向内解决人手紧张难题

 

四区与其他作业区一样,都面临着人手紧张的难题,但是这个难题在四区显得更为突出。四区生产方式都是最原始的单井作业,没有集输系统,就意味着在单井需要有人驻守。目前,四区有职工目前四区人员31人,现已经开井25口,还要复产井8口,即使一口井一个人的极限工作状态也做不到。稠油是四区的油品特点。从地底下抽上来的油,经过三天的沉淀,其硬度足以撑得起一个人的站立。这样的油品在加热分离过程中,劳动强度比其他作业区同类岗位相比要大很多。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四区呼吁厂里能多给一些人手支持一下,但是在厂里普遍存在人手紧张的大背景下,指望厂里解决这个难题很有限,四区能做到的只有眼睛向内,自己挖掘潜力。

在四区有一个党员示范岗的井,这是为解决一线生产人手紧张而在党员中开展的一项活动。四区在人手紧张的时候,将相邻的井进行“合并同类项”,交给一个人管理,这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井的要求,对生产时间做出错峰调整。做到这些就要求个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过去那种单打一的岗位一去不复返。为了鼓励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四区在业绩考核中进行体现。但是仅靠经济手段来驱动,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拾遗补缺,党员示范岗活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二线的党员都要在这个岗位上定期轮换值班,不讲报酬。

年初一口井要复产,因为人员紧张,二线的职工全部到位,奋战三天三夜,终于把这口井的抽油机设备安装到位。期间大家困了,也只能席地打个盹。(刘良付绪凯)   

 

 

 

■短评

机遇就在自己手中

春风又度黄土塬。采油一厂的大面积复产, 给处在焦虑之中的广大职工,送来了青青希望。从困难中走过来的广大职工,决心用能力, 抓住这个机遇,让黄土塬再次焕发出生机。在陇东三个作业区中,最为困难四区尤其如此。

四区比较困难,此言不虚。四区生产全部是单井作业,没有丝毫集输可言,说白了,就是说劳动强度比我们电影中看到的人拉肩扛现象,强不了多少。他们期望用这种方式,打出一片新天地,把纸面上的理论,转化为现实中的产量。要做到这个目标,人要是没有一点精神是做不到的。那么精神又是什么呢。一直在现场工作的同志,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们只是想通过努力,让厂子发达起来,厂里有了,我们就有依靠。语言朴实,但是道理却很精致。有了这种思想理念,从困苦中走过来的职工,对于放在面前的机遇,就不会无动于衷。

因为没有集输,单井就需要有人来驻守,在当前复产力度逐步加大的情况下,人手紧张的问题,只有靠自己来解决。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工作程序,推广大岗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锻炼了队伍。

仅有力气不行,毕竟我们处在一个依靠智慧开拓创新的年代,用智慧可以把我们贫瘠的土地,耕耘得更加灿烂。

 

信息来源: 
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