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科研团队共舞“舞”出高水平

针对制约大牛地气田稳产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四个科研攻关团队——

 

3月底,研究院针对当前制约大牛地气田稳产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四个科研攻关团队,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强化攻关力度,不仅落实了“大牛地硬稳产”目标责任,同时持续提高井位部署质量,保障了各项任务稳步推进。

 

精细砂体刻画,实现储层精细表征

面临上古生界储层砂体刻画不精细、储层预测不明确的难点,成立了“上古生界单砂体精细刻画与建模表征”团队。

针对全气田山西组、太原组单砂体构型研究,开展地质-物探结合建模表征与储量分级评价,明确各类储量分布,加强全气田精细描述质量控制。同时针对上古生界薄储层开展预测,建立完善上古储层预测工作流程,形成老区精细储层预测技术,进行地质、物探联合的精细标定,分区分层波形特征分析、多属性分析,精细刻画砂体边界;开展沉积规律指导下的多方法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定量预测砂体厚度展布及含气性。

截止到3月底,已完成全区1600余口井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工作。

 

综合数值模拟,探寻剩余潜力

面对老区调整剩余气分布规律的不确定性,成立了“剩余气气藏数值模拟”小组。

以开采时间最长的DK13井区为对象开展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攻关,攻关“应力敏感+压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实现对地层压力和剩余气丰度的准确模拟,明确不同类型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储量分布;结合动态监测资料,依托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不同类型储量开发动态特征研究,评价井网适用性,明确致密砂岩气藏差异性调整技术对策,编制综合调整方案。

目前,已建立大模型下裂缝批量表征数据库,完成600口气井历史生产、测压数据校核,正在进行7套层系相渗模型建立。

 

评价下古储层,落实接替阵地

为实现气田储产量接替,成立“下古奥陶系气藏整体研究与开发评价攻关”小组,着重加强下古奥陶系气藏整体研究与评价力度。

开展下古生界中下组合储层特征研究分布及发育主控因素研究;开展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研究,落实有利目标区并开展精细评价;开展下古精细标定与构造精细解释,结合多项专业技术预测含气性;做好全年下古井位的部署优化与实施排序,保障部署成功率,落实产能建设接替阵地。

1月完钻的D1-530是老区调整方案中第一口钻至寒武系定向井,完钻深度3676米,全井段在上、下古生界共钻遇15套气层,气厚共计97.5米,是目前大牛地气田钻井深度最深、评价层系最多的定向井;2月完钻的PG34是第一口部署在奥陶系马五5亚段气藏长水平段评价井,气测显示钻遇率73.5%,进一步揭示了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强化过程管理,力保部署质量

针对气田储层非均质强,局部井网不完善的特点成立了“井位部署全过程质量控制”攻关小组。

建立分区分层位井位部署定量评价标准,优化井位部署流程;明确不同层位地质设计编写的注意事项,建立低效井预警机制,优化地质设计;建立完善直井与水平井跟踪调整、压裂选段、试气跟踪、效果评价等工作流程与制度,实行部署设计跟踪评价地质气藏一体化负责制,确保实施效果。

今年一季度已完钻直井2口,平均单井钻遇气层厚度45.9米,完钻水平井4口,砂岩钻遇率88.45%,显示砂岩钻遇率70.36%,平均全烃29.5%,为2019年产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韩蕾)

信息来源: 
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