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完成天然气产量29.8亿方。老井综合递减率控制在10.2%,与上年相比,降低了4.2%,这个指标与国内同等规模同等类型的天然气田相比,处于领先地位。能做到这些成绩,全厂职工几乎是拼尽了全力——
二次增压工程建设的完成,让有些“气喘吁吁”、步履蹒跚的大牛地气田的身板变得硬朗起来,发展的脚步开始稳健扎实。
二次增压提供动力
大牛地气田始于2001年,经过十几年的勘探开发,为分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4年以年产40多亿方,达到历史最高峰,成为国内同等规模同等类型的天然气田中的佼佼者。
大牛地气田的地质条件,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特点,渗透率仅有1个毫达西。通俗地讲,大牛地气田的勘探开发难度,即使放在全国的层面上来讲也是难啃的硬骨头。低压低渗的油藏特点的外在表现就是,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地层能量逐步降低,采气量也会变得逐年下降。大牛地在经过2014年的巅峰之后,老井年产量呈现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此,分公司要求大牛地气田的主营单位采气一厂,采取措施做好“硬稳产”,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去年,随着国家经济开始转暖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市场开始对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国家能源支柱的国有企业,就必须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
要想完成国家和上级赋予的稳产保供任务,就要对大牛地气田产量开始逐渐递减的趋势,进行硬稳产。要做好硬稳产就要挖掘老井的潜力,也就是尽量降低老井能量衰减,通过外部力量,对地层补给能量,让老井焕发出往日的力气,二次增压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
这次二次增压的建设,一共要对36个集气站进行改良,整个工程要在2018年年内全部完成。规模大,时间紧,对采气一厂来讲是一个空前的挑战,但是他们在挑战面前,所释放的力量也是空前的。他们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一个我国气田建设中的一个奇迹。分公司总经理吕新华在元旦贺词中,称赞他们为华北油气分公司的发展再立新功。二次增压的建设为实现全年产量的最大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产能建设提速提效
如果二次增压为低压低效井的挖潜,提供了动力,那么产能建设就是为大牛地气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
这几年,产能建设的难度一直在加大,不是难在工程建设方面,而是难在地方政府的开工手续的办理上。
位于陕、蒙交界处的大牛地气田,在手续办理上两地政策不一样,程序不一样,除了与政府接触外,相关的企业也要疏通。采气一厂在每次与之接洽的时候,都要拿出有针对性的预案。陕西榆阳区存有能源压覆区,这里面有光伏、煤炭等单位的能源,与大牛地气田相互叠压。
面对协调的诸多困难,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抓紧时间赶快把手续办下来,加快产建进度。经过协调人员的努力, 开工手续的办理,较之往年有了重大突破。石板太村因为企地关系紧张,长达四年没有在这里部井,去年得到了突破。神木县的瑶镇自然保护区曾被视为工程建设的禁区,经过厂领导出面解释和严格的环保论证,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开始在此部井。这样,大牛地气田300多平方公里勘探开发区域,近600亿方储量无法动用的困境,得到实质进展。
产建过程因为管理得当,建井周期开始得到大幅度压缩, 由过去每口井的建井周期297 天,下降到253天,提速15%左右。全年投产新井42口,是近几年大牛地产建较多的一年。
技术应用是根本
当然,气田要想得到持续发展,技术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才是根本。含硫井安全风险大,一度是大牛地勘探开发最忌惮的因素。去年,采气一厂专门针对含硫井产能释放,成立了专项管理组,他们采用井下节流加井口雾化除硫的新工艺,在高含硫气井上实现了突破,10口含硫气井得到了释放;传统技术制氮气举与往年相比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由过去两台设备300 万元的工作量,骤然上升到六台车1000万元,为保障气井正常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次增压作为一项技术为强稳产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不能为此对气井竭泽而渔,在具体应用上,既要对当前产量负责,同时也要顾及到长远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二次增压的推动下,科学性地对集输能力进行渐进性的动态性调整,是采气一厂必须要拿捏好的,去年,他们利用二次增压工艺, 将集输能力与过去相比,提高控制在5-6%左右,较好地兼顾了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
要想最大程度完成稳产保供任务,采气一厂自我剖析, 归纳出六篇文章作为稳产保供的主要措施。这六篇文章除了前面介绍的二次增压、提速提效和技术保障外,对目前现有的1500来口井分门别类划出三种,常规井要稳产,新井要快上产,边远井要复产,不管是哪一类井,都要做到科学管理。
成本和精神不能少
成本意识是科学管理的一个体现。无论什么工作,成本这条线,一定要贯穿在工作的始终。
二次增压过程中,需要停产调试设备,在当前每一方气既是责任又是成本的大背景下,他们尽量将调试停产时间压缩,由过去的23小时缩短为10个小时。在对8个集气站进行不停产动火时,优化工作程序,将停产影响产量500方降低到100来方。
甲醇是预防管线堵塞提高集输能力的一种物资,用量较大。去年,他们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使用效力,加强效能监察,用量与上年相比减少4931方,节约资金700多万元。
保产稳产是一篇大文章,全厂从一般职工到领导都围绕这篇文章,勠力同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各自的力量。12月份,大牛地的室外温度降至零下20来度,而在六区45号集气站,有些宿舍却没有开暖气,一打听才知道,有些同志在室外工作,室内暖气空转有些浪费而就此停掉,因为他们暖气都是自产的天然气烧制的,在当前天然气保供压力大的情况下,节约每一方气,就是对保供的贡献。厂领导知道后,认为这种事情不能提倡,但是职工这种主人翁精神的确让人感动。五十多岁的副科长童绍军快要退居二线了,工作劲头一点不输小伙子,去年开春上来以后,半年都没有回家。厂长何云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在一线待着,只有开会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看看。还有,生产科长王贵生、协调科长贾军虎等同志,他们以厂为家,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经过采气一厂上下的共同努力,大牛地气田2018年完成29.8亿方的产量。老井综合递减率在10.2%,与上年相比降低了4.4%,这个指标与同类同等规模的气田相比,都是领先的。能达到这样一个成绩,采气一厂几乎是拼尽全力,用当下一句流行语,那叫“洪荒之力”。(刘良 郑小飞 杨晓艳)
■短评
这是一支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采气一厂主营的大牛地气田的产量,定格在29.8亿方,在这个抽象的数子后面,展现的是采气一厂上下齐心的“洪荒之力”。
大家都知道,大牛地气田是一个底子薄基础差的天然气田。所谓底子薄是指大牛地气田低压低渗的地质条件下,带来的是投入较大,单位成本高的先天不足,市场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让这个边际气田的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勘探开发中,步步惊心。基础差是说作为分公司的骨干企业采气一厂,是在一个白纸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企业。但是他们不畏困难,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采气一厂的历史浓缩了分公司勘探开发的坎坷经历,从一般的气井管理到有针对性的本土化技术应用,都要在摸索中前进。
这几年,大牛地气田在年产40来亿的产量最高峰值后, 面临着老井产量逐年下跌的趋势。做好硬稳产,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使得他们在新的挑战面前,再立新功。他们用业绩,证明了自己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
能在困难面前,不掉链子,说明了采气一厂有着坚强的韧劲。这种韧劲是长期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出来的。过去有困难,今后还会有,采气一厂这支从困难中一路杀过来的队伍,将继续会在与困难做斗争中,强健自己的身躯。
困难打磨出优秀队伍 (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