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会战”期间,研究院大牛地天然气开发所要同时做好3个1亿方的方案编制工作,要完成2019年70%的井位部署任务,他们拼的是——
“你再描述一下,下古马五5段的构造和储层特征……”夜色已深,研究院大牛地天然气开发所所长雷涛还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铅笔在地层图上圈划着。对于21名“大牛地人”来说,“百日会战”中加班加点是常态,办公室的灯光在晚上10点前没有熄灭过。
根据分公司天然气开发会战部署安排,研究院大牛地天然气开发所在“百日会战”期间,要做好上古水平井区、DK13井区调整方案和大48井区下古气藏开发方案共3 个1亿方的方案编制工作,要完成2019年70%的井位部署。
“我们用‘大牛地人’的‘牛’劲,保证完成任务。”21名“大牛地人”掷地有声。
用“牛”一样的倔劲,迎难而上
大牛地气田要持续稳产,一是减缓老区的递减,二是加大未动用储量的挖潜与动用。气田已开发十余年,层位多、面积大、井数多、储层非均质性强,老区剩余气描述难度大, 调整方案的编制压力重重。
为做好地质气藏联合攻关, 给气田调整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大牛地人”成立了两支调整方案编制与井位部署突击队,他们用“牛”一样的倔劲,拼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 迎难而上。在地质上,他们通过单砂体精细刻画,实现了目标区有效砂体及隔夹层分布特征的定量描述;在动态分析上, 根据评价气藏开发效果及各小层的储量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动用状况,通过动静态研究,确定剩余储量的潜力区域和层位。
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奥陶系马五5段的开发方案编制, 和17口井的部署任务,正在全力准备上古调整方案编制与井位部署,预计12月底完成。
用“牛”一样的干劲,攻坚克难
大牛地气田下古奥陶系的储层预测难度加大,给高质量井位部署带来挑战。大48井区下古方案编制与井位部署攻关小组成员,开启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经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
他们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奥陶系马五5 段气藏高产特征研究与跟踪评价,落实气藏评价目标与井位。在逐步完成了大48井区下古马五5亚段构造、地层、沉积、岩溶、储层特征以及气藏分布规律攻关研究后,地下气藏的特征越来越清晰了。
但是,最终目标是要寻找高产规律,进行高质量的井位部署。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攻关组长唐明远一连好几天都没怎么说话,一直在默默地查文献、理思路、对比曲线。一天晚上11点多,他兴奋说:“找到答案了。”他向大家展示了新的大48井区风化壳岩溶储层高产模式,从岩溶地下水富集与地貌组合关系角度,发现了大48井气马五5气藏的高产规律。通过井震结合验证,符合率达到了85%以上。
用“牛”一样的韧劲,精耕细作“
每天一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就是动态跟踪调整。”被所里人誉为 “老黄牛”的郭建民,主要负责大牛地气田开发井的部署、设计、跟踪、选层等工作。在室内,他紧密跟踪钻遇试气效果,根据部署井位的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差异化分析论证,及时优化调整井位,减少低效井的风险,保障井位部署质量。在野外,为了提高井位勘定成功率, 熟悉施工现场的他多次参与指导。今年“十一”黄金周,他的“假期”就是在井位踏勘中度过的。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使大牛地气田的井位勘定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80%。
“最美主任师”闫淑红有着多年的颈椎腰椎不适症状,依然带领着“单砂体精细刻画”攻关小组,针对辫状河沉积类型多样、储层结构复杂多变的实况,通过对大量的野外露头、岩心进行研究,以及1000余口井的详细对比,创新形成了“垂向分期、曲线定位、辫流带识别、心滩构型”为核心的单砂体刻画技术,实现了3个井区15个期次单砂体刻画,编制单砂体及气层平面图30多张,为方案的调整部署提供了依据。今年,在“师带徒”评比中,闫淑红和李晓慧被评为局“十佳明星师徒”。她说:“我不只是李晓慧的师傅,也是所里其他年轻人的师傅。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乐意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多名近年引进的青年技术人员成长为业务骨干,成为生产科研的主力军。会战中,人均承担工作任务5项以上,展示了青年科研人员的良好风采。
这是一个肯钻研能吃苦的团队,他们中无论是骁勇善战的“60-70”后,中流砥柱的“80”后,还是年轻有为的“90”后,同样都有着“牛”一样的倔劲、干劲和韧劲。2018年,他们共部署产能建设井88口,确认56口,完钻水平井11口。会战期间,通过及时跟踪优化,钻遇效果良好,显示砂岩钻遇率70%,同比提高了5%。投产水平井3口,单井配产高于方案设计,平均配产2.4万方/天。(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