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气田一区:这里通向未来

低压集输工艺等新技术在一区的成功应用,让东胜气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一区的新技术应用,也为东胜气田的管理提升,提供了“范本”——

 

田的首次应用,让一区的2号站戴上了一顶“第一”的帽子。

低压进站让东胜气田站在新的起点上

    低压进站是在井内油管投放节流器,通过气嘴节流,降低井口压力,再利用外部力量压缩机,驱动井内的天然气体向集输站流动。低压集输模式与传统的高压集输模式相比,不会产生冰堵现象,也就没有因为解堵而带来的污水治理问题,成本压力相对较小。高压集输是依靠井内的自然能力向站内集气,在集气过程中,因为压力较高,外界温度较低,集输管线时常发生冰堵,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中,注甲醇是解堵的主要手段,而注入甲醇后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环保压力让单位吃不消。东胜气田之前的大牛地气田采用的集输工艺就是高压进站,因为解放堵中产生的大量污水,环保压力骤然增大,污水处理设施一再扩容,加大了采气成本。东胜气田在建设初期论证集输工艺的时候,是采用高压还是低压一时举棋不定。高压进站成本高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低压进站又没有经验。经过综合对比,还是选择了低压进站的集气模式。尽管在前期需要购置节流器、压缩机等设备,投入会高,但是因为环保的压力降低,综合成本是在下降的。

技术应用要“入乡随俗”

低压进站的关键环节是节流器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节流器的如何投放到位和避免节流器失效。因为是新技术,新成立的采气二厂2号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经验,多次出现节流器投放不当而引发失效的事情。他们积极与工具方、分公司相关部门沟通,经过一年的磨合,节流器的应用已基本上驾轻就熟。去年,低压集输工艺又进一步优化,原来各个功能较为分散,使用起来不够方便。目前,经过技术上的不断完善,这些分散的各个功能可以合并统一在一个缩小版的“集气橇”上,在方便使用的同时,又减少了占地面积。低压进站在2号站的成功应用,为今后乃至整个东胜气田关于该技术的全面铺开,提供了“范本”。

一区是东胜气田的主营单位采气二厂首个基层单位,东胜气田要在高起点上起步,有很多的技术需要在这里储备,从某种角度上讲,一区就是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技术能否得到成功应用,是事关整个气田能否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水淹井居多也是一区的一个难题。因为有一些井,气、水关系比较复杂,容易出现井内水淹,气不容易采出。要想把气采出,前提条件就要把水排出。为此一区的技术人员利用传统工艺技术泡排,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取得了成功,为治理水淹井开出了一剂药方。他们在立足传统工艺的时候,并没有放弃新工艺的应用,机抽排水采气工艺目前正在试验之中,怎么能在提高采气量的同时,如何降低成本,这是他们在试验中努力的方向。

一区是东胜气田较早开发的作业区,目前,开发井已经步入衰减期,因此,如何做好稳产,他们的经验将为后续的作业区,遇到同样的难题,提供了参考作用。

成本要下降 素质要提高

如何在采集中降低成本, 这也是作为东胜气田起始点的一区所担当的使命。

一区大部分是低压集输气站,但是在初建时期,也有一个传统工艺高压集输模式的1号站,这就相应存在着环保压力。对于这一个现象,包括分公司在内的技术人员并没有听之任之,他们借鉴新的工艺进行“围剿”。二厂与一家环保企业联合,利用抑制剂替代传统的甲醇,进行解堵,解堵之后,形成一般的污水,为后续污水治理带来了方便。目前, 这项技术在环保、成本方面获得双丰收。这项技术有望在大牛地、东胜气田的高压进站的集气站内得到推广。

低压进站的综合成本在下降,并不等于没有降本空间。低压进站需要压缩机外力驱动集气,压缩机的用电就成为了降本增效的重点所在。一区技术人员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完全可以凭着井的自然能量进行集输,且管线不会堵塞,因此就没有必要开压缩机,当然在需要一定的技术指标做前提。怎么优化压缩机的工作制度,这给一区技术人员提出了一道命题。目前, 经过缜密优化, 一套适合压缩机使用的工作制度已经形成,为低压进站在整个东胜气田的应用, 铺平了道路。

新的工艺、新的工作制度、新的设备,需要有素质较高的人员来操控。二厂前身是一个传统的油气工程单位,再加上分公司产业调整,又有很多职工转岗过来的,整个队伍在采气业务上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东胜气田初建单位的一区,如何把队伍素质抓出成效,将会给其他基层单位,带来示范性的效应。一区立足岗位,对职工进行现场培训,基本上满足了操作要求。

一区是自己的,也是东胜气田的。目前,东胜气田已经初具规模,以一区为基础组建的二区产量远在一区之上,但二区无论从哪个方面追根溯源, 都能在“原点”一区找到自己过去的影子。(刘良 苏延福)

 

 

信息来源: 
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