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地气田硬稳产 东胜气田快上产

10多年快速发展,尤其是近5年带来的巨变,分公司迎来——

 

天高云谈,牛羊成群。8月份是内蒙古草原最美的季节。

分公司拥有的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似镶嵌在草原上的两颗明珠,在经历15年快速发展,尤其是最近5年的巨变,两大气田分别迎来了硬稳产和快上产。最近,集团公司先后对外宣布了这两大喜讯:大牛地气田已累计产气超过300亿立方米,跨入国内十大气田行列,成为中石化重要的气源地之一;东胜气田已成为继大牛地气田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资源接替阵地,日产气量已达100万立方米。

大牛地关键期迎来新转机

大牛地气田纵向叠加拥有7套气层,分公司按照“先肥后瘦”的开发原则,在气田开发初期,均采取成本较低的“直井单采”技术,所施工的500余口气井,均实现了有效开发。

2006年后,针对品位相对低的2类气藏,通过运用“直井合采”技术,也实现了有效开发。但是,直井技术只能开发这些1类、2类气藏,对于占气田2/3的品位更低的34类气藏,因单井产量较低,无法实现有效开发。

当年,分公司着手进行水平井技术攻关,水平井可大大增加气层的泄气面积。但是水平井成本制约这项技术的运用,气田早期施工的水平井,成本较高。“如果不将水平井钻井成本降下来,水平井施工就没有意义。”分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如是说。

20062010年,大牛地气田水平井技术通过了持续攻关,水平井技术逐步成熟,单井成本控制在2000万元左右,为水平井运用的可行性打开了大门,针对34类品位最差的气层,已施工的DP27井等,获得了日无阻流量10多万立方米产气量。

2012年,分公司大胆决定在气田全部运用水平井开发,施工100口水平井,当年新建产能10亿立方米,相比直井,有效降低了气田综合成本。随后,大牛地气田运用水平井技术,连续3年完成新建产能10 亿立方米,2014年年产气量最高达到40.3亿立方米,大牛地气田连续13年实现持续增产, 水平井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气田递减率增加,气层品位下降,继续依靠大规模投资维持稳产,气田效益就要变差。“气田必须保持稳产,才能实现长效发展。”局长、总经理周荔青说。

今年来,他们通过效益分析,400余口低效井潜力较大,通过实施转层压裂作业可重新焕发青春。“我们已实施了10口井,累计产气超过500万立方米,为气田稳产增加了筹码。”822日,分公司专家吴伟然介绍。

“转层压裂是稳产的重头戏,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这项作业进度。”采气一厂厂长何云说。

东胜气田成功接替资源阵地

大牛地气田经历十几年连续上产,剩余未动用储量越来越少,企业要长期发展,必须储备充足的资源阵地。在几十年的勘探过程中,东胜气田具备最现实的资源接替条件。“但是东胜气田气藏气水关系相当复杂,部井成功率难以掌控,上产必须有效益。”周荔青说。

2011年,该分公司在东胜气田锦66 井区部署的一批井,均发现较丰富的天然气,因含气层与水层交叉,实施压裂作业,极易压窜水层,形成水淹井。

2015年之后,分公司及时调整思路,勘探开发向西转移, 在锦58井区发现气层较厚的富集区,经过加大部井力度,目前该区已探明储量633亿立方米,日输气量100万立方米。

即使在含高产气的锦58井区及外围的勘探开发,风险依然较高,部署到“甜点”位置,产量高,部署失利,就可能造成2000万元损失。“我们从顶层设计入手,结合气层、临井资料等综合分析,寻找部井有利区, 确保每口井都能打出效益。”研究院副院长高青松说。

在钻井施工中,为确保水平井水平段在含气层穿越,水平井跟踪小组全天24小时监控,发现水平井轨迹偏离气层,随即调整轨迹向预测的气层钻进。今年上半年部署的多口井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气层钻遇率。

同时,针对气层特性,工程院自主创新了控制压裂缝高、优化压裂段数等一系列精准压裂技术,避免了沟通水层,提高了压裂效果。

目前,尽管东胜气田的产能建设进度不快,但部署的质量大幅提高,实现了“少井高产”,接连试获多口高产气井。尤其是J58P11井,日无阻流量高达48.4万立方米,创该地区最高纪录。(马献珍)

信息来源: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