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网络安全”同心圆

“请跟随我一起开启网络安全科普之旅......”

9 月 17 日上午,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和引导,步入网络安全科技馆,公司承办的“2025年中国石化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科普展”正式开启。原本以为会是一场 “技术术语堆砌” 的参观,直到看到因未加密信息被窃取,导致项目核心信息外泄,突然就绷紧了神经 —— 这不就是我们综合管理岗常碰的事吗?日常统计部门人员信息、流转会议纪要、归档项目资料,以前总觉得 “加密”“权限设置” 是技术岗的事,现在才明白,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实藏在我们每一次点击 “保存”、每一次传输文件的细节里。

回到办公室坐下,目光落在电脑右下角那个小小的红色标识上,“非涉密计算机严禁处理涉密信息” 的字样格外醒目,突然就懂了它的分量 —— 就像科技馆里那个数据泄露案例,很多风险不是来自复杂的黑客攻击,而是源于我们一时的 “图方便”,把涉密文件误存在非涉密 U 盘里,造成信息泄露。现在想来,这个红色标识就是悬在我们办公桌上的 “警钟”,每看一眼,都是一次提醒:网络安全没有 “临时” 和 “例外”,越是日常工作,越要守住底线。

逛到 “人工智能” 展区时,看似和 “网络安全” 不直接挂钩的业务,其实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以前总觉得 “保障网络安全” 是为了避免电脑中毒、文件丢失,这次才真正懂了,我们守住的不只是一份数据、一个系统,更是国企在能源领域的安全底线。就像我们综合管理岗协调各部门推进工作时,往后再遇到 “网络安全自查” 的通知,绝不会再只当成 “走流程”,因为知道这背后连着的是企业的平稳运营,更是国家能源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再看到同事电脑上的红色警示标识,也会多嘴提醒一句:“涉密资料可千万别在这儿存,咱们多走一步流程,就是给安全多上一道锁。”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生活安全区”,展示的都是老百姓常遇到的风险:手机号改号“仿冒10086诈骗”、微信里的 “虚假缴费链接”。讲解员现场演示时,看到屏幕上篡改的号码和同事手机里那个 几乎一模一样。想起上周帮父母清理手机内存,发现她们存着 3 个名称相似的群,当时只随口说了句 “别乱点链接”,现在立刻掏出手机给妈妈打视频:“您点开群聊,点右上角三个点,往下滑看‘群设置’,有‘官方认证’打勾的才是真的,另外两个我教您删了,再把真群设成‘星标’,以后找起来方便还不会错。” 挂了电话又想起,之前妈妈总说 “社区通知有时候看不见”,干脆让她把社区网格员的电话存成 “小区官方 - 王姐”,遇到 “缴费”“抽奖”信息,先打电话核实,比光提醒 “别信” 管用多了。原来网络安全不是 “高大上” 的议题,它就藏在帮父母调手机设置的指尖上,藏在我们自己不随意在公共 WiFi 下登录工作账号的习惯里,也藏在办公室电脑上那个时刻亮着的红色警示里。

走出科技馆时,大屏上赫然写着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前觉得这话有点宏观,现在却觉得格外实在。作为综合管理岗,往后整理部门文件时,会多花一分钟检查加密状态,也会多留意电脑上的红色标识,绝不让 “图省事” 突破安全红线;组织驻郑单位同事沟通工作时,会多提一句 “重要信息别发私人微信,涉密资料一定要用专用设备处理”;甚至给家里孩子讲 “上网安全” 时,也能拿出科技馆里看到的案例 —— 比如有小朋友点了仿冒游戏链接被盗号,比单纯说 “别乱加好友” 管用多了。

其实网络安全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它就像我们日常维护办公室秩序、协调同事工作一样,需要每个人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电脑边框上的红色标识是警钟,科技馆里的案例是教材,而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才是真正的 “安全防线”。“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只有时刻警惕的人心”,往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这份 “警惕” 都会变成一种习惯 —— 护着自己,护着我们所在的团队、所在的企业,更护着 “安全你我他” 的每一份安稳。

您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来开启这场特殊的 "旅行",让孩子亲手试试展区里的 “防骗小测试”,教他认一认手机里的安全标识;也可以带着父母来,帮他们把常用的官方账号设成星标、存好认证电话,让网络安全意识在手把手的互动中生根,让守护的责任在传承中延续,让我们一起携手共筑 “网络安全” 同心圆!(张红梅)


信息来源: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