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观影《南京照相馆》,泛黄老照片、颤抖镜头语言,还有普通人在至暗时刻的挣扎坚守,让我心情久久难平。走出影院,城市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可我却仍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呜咽。这部影片如同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直击心灵,让我不禁思索:我们该如何铭记历史?怎样让和平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如何让子孙后代不再经历先辈的苦难?
《南京照相馆》以一家普通照相馆为叙事载体,通过老板一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展现了战争中个体的渺小与伟大。影片未采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叙事,而是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照相馆里悬挂的全家福、街坊邻居的寒暄、婚礼上的笑容,这些平凡瞬间与突如其来的战争暴行形成强烈对比,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
影片中,照相馆老板在战火中冒险保存底片的情节令我震撼不已。那些黑白照片不仅是影像记录,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定格了遇难者的面容、记录了幸存者的泪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当银幕上老照片一张张闪过,我意识到,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叠加;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记忆。摄影师那句“如果没有人记住他们是谁,那他们就真的消失了”,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足够珍视这些历史记忆?是否在忙碌生活中遗忘了为和平付出代价的人们?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渲染仇恨,而是通过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展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有人冒险为难民拍照留念,有人宁死不屈保护底片,有人用微薄物资帮助他人,这些微小善举在黑暗中如萤火般珍贵。这让我想起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的“安全区”,想起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中国平民的国际友人,想起拉贝日记中记录的拯救生命的瞬间。
影片中,照相馆老板的女儿让我尤为感动。原本只会帮父亲整理照片的少女,在战争中逐渐成长为坚强女性。她冒险传递情报、照顾受伤难民,生死关头选择保护重要的历史影像。她的成长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从被动受害到主动抗争,从个体自救到守护集体记忆。当她在废墟中捡起烧焦照片轻轻擦拭时,我仿佛看见无数普通人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尊严,这种精神传承正是我们今天所需的力量源泉。
影片结尾,幸存者在废墟中举起残存底片,阳光透过残破屋顶洒在珍贵影像上,这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历史记忆如阳光,照亮过去,指引未来。如今的中国已不再任人欺凌,但世界并不太平。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民族伤痛记忆,更是跨越时空的责任。唯有自强不息,子孙后代才不必经历先辈的苦难;唯有永志不忘,和平阳光才能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观影后,我久久伫立影院门口,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平年代,我们或许难以想象影片中的惨烈场景,但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如空气,拥有时易被忽视,失去才知珍贵。让我们以《南京照相馆》为镜,不忘历史伤痛,珍惜当下和平。如此,才能告慰战火中逝去的生命,让“南京大屠杀”永远只存在于历史书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愿这部影片的光影记忆如种子,深植观者心中;愿历史教训转化为守护和平的行动;愿子孙后代永远不必经历战争苦难,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安心成长。这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也是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朱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