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句千年古训穿越时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阅读与思考,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共生体——若说文字是承载智慧的舟楫,思考便是驱动舟楫的风帆;若说书籍是蕴藏宝藏的宝库,思考便是开启宝库的钥匙。没有思考的阅读,如同断线的风筝,终将在记忆的天空中迷失方向。
机械的翻阅永远无法抵达阅读的内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有人抱着厚厚的名著囫囵吞枣,合上书页后却讲不清故事的脉络;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年度阅读清单,细数读过的几十本书籍,却难以提炼出任何一句触动心灵的感悟。这种“打卡式阅读”看似积累了数量,实则与“白读”无异——文字如流水般从眼前淌过,却未在心灵的土地上留下丝毫痕迹。
这恰如日常饮食的哲学。当我们端起餐盘,摄取鱼禽肉蛋、蔬果杂粮,若肠胃失去了消化功能,再丰盛的食物也只会沦为身体的负担。那些未经消化的养分,既不能转化为骨骼中的钙质,也无法成为血液里的血红蛋白,最终不过是匆匆穿过消化道的过客。阅读亦是如此,书中的知识、思想、智慧,若不经思考的“肠胃”咀嚼、分解、吸收,便永远是作者的创造,而非读者的财富。
真正的阅读,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当指尖划过书页,目光停留于文字的瞬间,思考便同步启程。读《论语》时,若能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复揣摩,联系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种种场景,便能将这句古训从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读科普著作时,若能追问“为什么”,将书中的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相印证,那些公式与定律便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会成为理解世界的透镜。
思考赋予阅读“反刍”的能力。如同牛将未消化的食物重新咀嚼,读者对文字的二次思考、多次回味,能让知识在脑海中逐渐沉淀、发酵。第一次读《红楼梦》,或许只关注宝黛的爱情悲剧;再读时,会留意家族兴衰背后的社会肌理;反复品读后,方能从诗词典故、人情世故中读懂作者对人性与时代的深刻洞察。这种层层深入的思考,让每一次重读都成为新的发现,让书籍的价值在时光中不断增值。
思考更能让阅读跳出“被动接受”的窠臼,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智慧。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是提醒读者要以批判性思维对待文字。面对书中的观点,不盲从、不附和,而是结合自身经验与认知进行甄别、筛选、重构,才能将他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就像园丁修剪花木,保留有益的枝条,剪除多余的杂叶,最终让知识的园林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缺可阅读的内容,缺的是沉下心来思考的耐心。当我们在地铁里刷着短文、在睡前翻着抖音推送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段文字带给我什么启发?抖音推送的有何指向?它与我的生活有何关联?唯有让思考始终伴随阅读的旅程,那些流过眼前的文字才能真正渗入心灵,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
阅读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读过多少页纸,而在于通过思考,让书籍成为照进生命的光。当思考成为阅读的灵魂伴侣,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与智慧的深度相遇,每一次合上书卷,都能带着更丰盈的内心走向世界。(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