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文化了。” 华北后勤菜谱交流群里的这句点评,道破了各区域职工餐厅的独特风景。那些在菜谱交流群里流转的美食小作文,配上滋滋作响的视频、袅袅升起的热气,何止是报菜名?分明是华北后勤团队用锅铲作笔、以食材为墨,在餐盘上写就的生活诗,在烟火中酿出的文化味。
这文化,藏在地域的肌理里。杭锦旗基地的拼三鲜最是典型:从榆林传入鄂尔多斯的百年流转,多民族饮食智慧在汤锅里交融,改良简化后成了早餐桌上的暖,连蛋白质与膳食纤维的搭配都透着 “接地气” 的养生哲学。一碗热汤舀起的,是地域迁徙的故事,是后勤人对 “传统如何走进日常” 的琢磨。
这文化,浸在生活的诗意里。咸阳基地的餐桌最懂浪漫:清晨的夹馍,麦香裹着酱香漫出来,是把 “早起的匆忙” 煨成了 “日子的温热”;午餐的菠菜面撞荷叶粉蒸牛肉,竟让 “春的脆” 与 “夏的香” 在舌尖相遇;及至凉皮、肉馍配冰峰,更成了 “秦川风” 与 “古都韵” 的合唱 —— 后勤师傅们哪是在做菜?是把职工对生活的热爱,一勺一勺烩进了餐盘。
这文化,也落在家常的暖意里。首站 1 号食堂的晚餐从不让人落空:水煎包底的脆响、韭菜盒子的鲜香、紫薯玉米粥的绵甜,一句 “碳水给的治愈”,道尽了华北后勤人对 “深夜暖胃” 的细腻;西咸餐厅的菠菜团子,鲜得带着泥土气,蘸上蒜醋辣子,是把 “家常的质朴” 端成了 “舌尖的宝藏”;科研楼餐厅的淮阳烤饼,甜有奶香、咸有麦香,连名字里都带着 “压缩馍” 的烟火趣 —— 原来,寻常食材里的文化,就是 “懂你想吃什么” 的贴心。
这些文字与味道的背后,是华北后勤团队藏不住的用心。为了让拼三鲜既守得住传统又合得了口味,他们潜心研究;为了让咸阳的夹馍咬下去有 “诗的温度”,师傅们试过十几种发面手法;连迎接新入职大学生时,餐盘里的菜色都特意添了几分 “青春的清爽”。交流群里的小作文不是孤例,而是 “比学赶超” 的缩影:你写地域史,我便吟生活诗;你讲食材鲜,我就说烟火暖,个个都在比 “谁能把服务做成文化”。
这哪里是 “下厨房”?分明是 “做服务” 的持续提升 —— 用文化的巧思,让职工从拼三鲜里尝出归属感,从菠菜面里嚼出幸福感,从水煎包里吃出踏实感。当一餐一饭成了 “治愈的调味剂”,当食堂成了 “文化的小窗口”,华北后勤服务早已超越了 “吃饱吃好” 的本分,变成了凝聚人心的纽带。
这般用心,擦亮的是 “华北后勤” 的品牌,把日子过成诗的团队,怎会缺了助推华北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力量?这大概就是 “吃出文化了” 的深层意义 —— 后勤团队用舌尖上的文化,筑牢了职工的 “幸福根基”。而这份扎根于烟火气的用心,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因这一餐一饭的文化滋养,变得更加丰盈而有力量。(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