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岁月传承

端午的风裹挟着艾草的清香,轻轻叩响了记忆的门扉。对于生长在北方的我来说,端午节的味道,是母亲手中那一枚枚带着马兰叶清香的粽子,是岁月里最温暖的印记。

每到端午前几日,母亲总会到集市采购些江米、红枣和粽叶。看着圆润饱满的江米、深红发亮的红枣、翠绿的粽叶,仿佛已经闻到了粽子的香味。与此同时,父亲会去田地间,割回一捆马兰花的细长叶子,那便是捆扎粽子的天然“绳索”。这些简单的食材,承载着一家人对端午的期待。

在端午节的头两天,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她将江米洗干净泡在盆里,又把粽叶和马兰叶一同放进锅里煮。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我满心疑惑:“为啥要煮粽叶,这样都不绿了?”母亲一边搅动着锅里的水,一边耐心地解释:“煮了就有韧性,包起来不会断。”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包粽子的时光,是家中最温馨快乐的时刻。母亲坐在院子里摆开准备齐全的材料,我便搬个小板凳,坐在她身旁,好奇地看着她的一举一动。在母亲一遍又一遍手把手的传授下,我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取出三个粽叶稍微错开排列,再放水里轻轻一蘸,三片叶子便像亲密的伙伴般粘合在一起。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粽叶两头,缓缓向自己方向弯折,一个精巧的漏斗形状便诞生了,叶子尾部要特意留得稍长些。先在“漏斗”里放一个红枣打底,再填上一把米,接着放上两三颗红枣,最后再撒把米将红枣完全盖住。随后,用长出的粽叶轻轻折弯,盖住米粒,再用马兰叶一圈又一圈地捆绑结实。一个有着五个角的粽子就这样完美成型。

在欢声笑语中,一大盆粽子不知不觉便包好了。我眼巴巴地望着这些可爱的粽子,迫不及待地说:“妈,快煮吧,我现在就想吃!”母亲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粽子要用小火煮两小时,然后再焖上一晚上才好吃。”我只好悄悄咽了咽口水,满心期待着明天的早餐。

第二天清晨,还在睡梦中的我,便被母亲唤醒:“快来吃粽子啦!”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前,剥开粽叶,热气升腾间,糯米的清香与红枣的甜香扑面而来。再撒上一层白糖,轻轻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在舌尖散开,那滋味,简直是人间美味。

时光转瞬,长大结婚后,在婆婆家,我依然延续着这传统的美食文化。每年端午,我都会和婆婆一起,开开心心地包粽子。我们一边包,一边唠着家常,在粽叶与马兰叶的翻飞中,传递着亲情与温暖。

不知不觉间,母亲与婆婆都已八十多岁高龄,岁月在她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她们的身体大不如前,已没有精力再操持包粽子这些事。但这份传承的责任,悄然落在了我的肩上。如今的我,身体还很健康,我会把包粽子的技巧耐心地传授给孩子们。

近日,基地中心各站的职工食堂要开展包粽子活动,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期待着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包粽子的技巧,更希望能将这份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我想让他们知道,每一枚粽子里,都包裹着浓浓的亲情,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粽香悠悠,它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我愿做这文化传承的使者,让端午的粽香,永远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刘艳革)


信息来源: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