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华北石油人精神长歌——献礼华北石油局成立50周年

企业文化故事会舞台上的追光灯渐渐熄灭,可华北石油人的故事仍在时光深处流淌。基地中心表演团队演绎的《五秩长歌》最后一句"我骄傲,我是华北石油人" ,让人热血沸腾。这背后是该团队40天排练时那些流淌的汗水、深夜闪烁的台灯、反复斟酌的咬字……这些,也将化作精神长歌,在岁月长河中经久回响。

使命在肩:当故事从号召变成行动

接到企业文化故事会任务的那天,阳光正透过中心办公室的窗户,在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中心领导的鼓励还萦绕在耳畔:"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要让更多人听见华北石油人的心声。" 没有豪言壮语,却像一声号角,让每个接到任务的人都立刻行动起来 —— 华北石油记忆相册讲述人、勘探队长的陕西方言、女工程师的湖北话、项目经理的东北方言,在初次碰头会上的激烈讨论中,渐渐勾勒出故事的轮廓。

党群部门迅速组织参演人员熟悉脚本,大家一头扎进脚本创作,数十次的修改打磨,废弃的稿纸在垃圾桶里堆成了小山。"勘探队长的方言要带点榆林的粗犷"、" 女工程师的湖北话得有江汉平原的细腻 "、“新入职员工的东北话要有点大碴子味”,每一个细节都在争论中反复推敲,直到三天后,大家用两天时间抠出的小样,终于通过了党群工作部的第一关审核。

角色淬炼:每个人都是精神的注脚

排练室成了第二个战场。年近退休的滑姐主动挑起讲述人重担,"有困难也要上。" 为了让相册道具更真实,她深夜留在办公室,翻出历年活动照片逐一筛选,自制相册直到凌晨。"这些照片里有我们的青春,要让观众看见真实的华北石油人。" 她摩挲着相册的手指微微发颤,那是对事业的深情回望。

谁也没想到,陕西籍演员因工作临阵缺席,王勇顶上没几天,又因孩子高考不得不退出。关键时刻,小车班的仇国辉站了出来:"让我试试!" 这个平时沉默的司机师傅,下班后躲在车库对着方向盘练台词,"额滴娘嘞,风卷盐粒子打的脸生疼”一句简单的台词,他练到嗓子沙哑,最终因为剧本变动,没能参演正式演出,但他没有懈怠,仍然在给团队建言献策,"这就是华北石油人的担当。"                                                                                             

就在大家因连续熬夜联排略显疲惫时,刘主席推开了排练室的门。暖黄的灯光下,他给大家送来了润喉糖,看着大家排练的样子感慨道:“大家辛苦啦",下午就演出啦,保护好嗓子”,短短一席话,大家内心安慰了许多。 陈总调侃的问道:"你什么时后会说四川话啦," 大家笑着回应他,是湖北话,哈哈哈,”这番话让原本紧绷的氛围突然松弛下来, 陈总认真的说,刚才看你们彩排我都被感动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多少华北石油人背后的心酸",那一刻,深深感受到我们在台上讲的,不仅是华北石油人的青春,更是咱们华北石油人的精神密码。"   

方言里的乡愁:每一种乡音都是初心回响

轮到我扮演女工程师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湖北话。完全没有基础的我,媛媛向湖北亲戚求助,录下整段台词发给我反复听,每天刷小红书学武汉方言。"孩子六岁了还不认得妈妈" 的剧情环节,让我想起小女儿 刚满1 岁就托付给父母的情景,直到 6 岁接回郑州时那陌生的眼神。排练时,团队成员帮我找情感共鸣,教我用手势和眼神传递愧疚与自豪,终于让这段带着乡音的独白,成为最动人的泪点。                                                                           

饰演姥姥的钮姐虽然台词不多,但为了演好 60 多岁老人的沧桑感,她每天提前到排练室,对着镜子练习,"我得演出华北石油人家属的坚韧。" 她摸着自己刻意佝偻的脊背说。扮演我女儿的小甜甜,第一次对戏时,毫不怯场,就扑到我身上脆生生地喊:"妈妈!" 导演说"这孩子,影后啊,太专业啦!"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望着大家,似乎也受到了团队的影响,每天放学后就直奔排练现场,和我们一群大人一起排练到很晚。                               

张玉龙在综合管理室忙得脚不沾地,却为了在炎炎夏日展现出天寒地冻的场景,反复练习:"硬着头皮也要上,不能让角色丢了魂。" 小温的东北话起初太过文气,导演急得直喊:"放开点,东北小伙儿得有股子豪迈劲!" 我开玩笑说:"导演,他姓温,自带温柔属性。" 逗得全场大笑,也让小温彻底放开,把新入职员工的朝气蓬勃、阳光开朗演绎得淋漓尽致。

幕后星光:每个身影都在点亮舞台

王晓静和景党峰的加入堪称及时雨。听说需要会陕西话的 "媳妇" 角色,正在餐厅忙碌的她一口答应:"团队的事儿必须上!" 作为餐厅管理者,她白天忙后勤,晚上躲在角落琢磨夫妻离别的戏份,闭眼、皱眉、指尖无意识地绞动,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当年我老公去一线,我就是这样看着他的背影走远,这种心情得让观众感同身受。";景党峰接到补位电话时,正在鄂南忙碌着。他二话不说,当天就从鄂南搭乘高铁赶往郑州,下了火车便直奔排练现场,就迅速投入排练,"不能耽误排练进度”。他擦着汗换上工装,眼神里透着石油人特有的利落。

孙苏媛被团队称为 "孙大圣",统筹协调时永远风风火火。郑州到鄂北的路上,她的电话从没停过:对接灯光、制作背景视频、协调服装、指导排练,凌晨还在复盘还有哪些环节没有考虑到:"咱们不是在演戏,是在把华北石油人的日子搬到台上,每个细节都得较真。",                                             

为了让我的那段场景更真实,煤油灯必须点亮 ,可是煤油在现场有安全隐患,团队犯了难。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最终我从蛋糕店找来一个心形的生日蜡烛,煤油灯终于点亮了,我突然意识到:"烛光虽小,却照亮了五十年前前辈们的创业路 ,点亮了新一代华北石油人的希望之灯”。手中的道具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张震、王伟伟、马文武等人因脚本调整没能上台参演,却默默做起后勤:搬道具、对台词、播视频、准备润喉糖。他们说:"只要故事能讲好,我们在哪儿都是主角。"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团队最动人的底色 ——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精神永续:当舞台灯光化作永恒光芒

正式演出那天,文体中心座无虚席。当张玉龙、景党峰用陕北方言说出台词,当王晓静追着 "勘探队长" 哭喊,当我带着湖北腔讲述技术团队攻破数据与女儿的故事,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啜泣声。李导在幕后说:"以前总觉得石油精神很高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你们沙哑的嗓音里、熬红的眼眶里、磨破的剧本里。"

演出结束后,团队围坐在一起复盘,没有欢呼雀跃,只有彼此眼中的泪光与坚定。滑姐摸着相册说:"我们讲的不仅是华北石油人的故事,更是在告诉年轻人,什么是‘有困难也要上’,什么是‘团队的事儿必须上’。"

 如今走在办公楼里,总能想起排练室的灯火、方言练习的笑闹、互相打气的瞬间。那些曾被反复打磨的台词,早已融入血脉:是王晓静的爽朗承诺,是滑姐的深夜坚守,是孙苏媛的沙哑打样,是每个华北石油人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付出。

企业文化故事会虽已落幕,但属于华北石油人的故事从未停歇。当新一代接过接力棒,在后勤、技术、管理等岗位续写篇章,我们知道,那种面对困难 "硬着头皮也要上" 的坚韧,那种 "团队的事儿必须上" 的担当,“我们必须把它攻破”的决心,那种 "我骄傲,我是华北石油人" 的自豪,早已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照亮每一个华北石油人毅然前行的日子。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华北石油人。华北局50年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愿华北石油人的精神如长歌,永远回响在逐梦的征途上。(张红梅)


信息来源: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