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一直是个沉默寡言却又无比坚毅的形象。直到那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父亲满是皱纹的脸上,他缓缓开口,讲述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地质岁月,我才真正走进了他的世界,领略到属于他那一代人的荣光。
“远看是逃荒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勘探的……”父亲用这句幽默的顺口溜,开启了他四十多年地质生涯的回忆。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却也是他们用热血和青春铸就辉煌的奋斗史。
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冬日的场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上下班要穿过冰冻的湖面,为了防止滑倒,每个地质人都拄着棍子,小心翼翼地走着直线。身上穿着破旧的棉衣,那时没有毛衣、绒衣,一双大雨鞋,头戴安全帽,脖子上围着毛巾,手里夹着饭盒,这样的形象,就是当时地质人的真实写照。即便环境如此恶劣,他们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夏天,蚊虫肆虐,南方水稻田里的血吸虫更是令人胆寒。这种微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生物,一旦钻进腿里、肉里,根本无法抓住。不少人因此患上血吸虫病,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治疗极为困难,许多人落下了大肚子病和粗腿的病根。可即便如此,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为了地质事业,与这些艰难困苦顽强抗争。
那个年代的地质队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常借住在老乡家。条件简陋到难以想象,牛棚、羊棚都曾是他们的栖息之所。有一次,父亲住的地方脚边就是鸡圈,他笑着说:“这可好了,起床不用闹钟了,我都可以当周扒皮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苦中作乐。
吃不饱也是当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国家给予的粮食定量相对较高,但大家心里都装着家中的父母、妻儿,谁也舍不得把粮食全吃完,总是省下一些粮票寄回家。上班时只有两个窝窝头,下班就只能喝大碗粥。为了抵抗饥饿,他们想出了早早睡觉的办法,因为睡着了就感觉不到饿了。即便如此,父亲也从未抱怨过,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他们的生活用水也极为简陋,上游有人洗过衣服,甚至洗过尿芥子,他们舀起来就喝。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正要喝水,父亲看到水里漂着东西,还打趣说:“齐老头,你还给自己加佐料了。”定睛一看,才发现竟是屎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地质事业默默奉献。
在那个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地质工作大多依靠肩挑背扛。沉重的设备、物资,都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山、走向荒野。年轻力气小的同志,常常累得哭泣,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但父亲和许多老地质人,始终坚定地走在地质勘探的道路上,用他们的坚持和付出,为地质事业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如今,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质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机械化作业逐渐普及,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应用,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艰难。但父亲那一代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高贵品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长期扎根野外,深入地质一线”的胆识和担当,以及“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父亲的地质生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们那一代人,在艰苦的岁月里,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地质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荣光,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更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为能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无比自豪,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朱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