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石油工人,自参加工作起,便一直在三普修配厂担任钳工。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自己的事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我年幼的记忆中,父亲工作的环境极为艰苦。他常年身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在低矮简陋的毛坯厂房里忙碌。厂房四处漏风,寒冬腊月也没有取暖设施,他还要用油清洗维修设备,双手常常被冻得裂开一道道口子。为了不影响钻井队的正常生产,他经常前往现场修理钻机,有时一去就是两三个月。那时的伙食也不尽人意,每顿仅有一个菜,只求能填饱肚子,根本谈不上营养搭配。然而,即便条件如此艰苦,父亲依然积极投身技术创新,搞了许多小发明和小改革。经他修理的钻井设备不计其数,凭借精湛的修理技术和敬业精神,他所到之处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七十年代中期,国家在鄂尔多斯盆地实施第二轮石油普查战略部署,三普基地从咸阳搬迁至内蒙古磴口县。1977年,我2岁时,跟随母亲与大部分职工家属从咸阳搬到了磴口。记得在石油大院里,年少顽皮的我和伙伴们经常在父亲的车间里穿梭,对打磨时绽放的钢花和卷曲的铁屑充满好奇。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在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时,就萌生了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机械师。
中学毕业后,我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考取了石油技校。1993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父亲当年工作过的三普修配厂。再次走进车间,看着闪烁的金属焊花,听着嘈杂的机器轰鸣,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时过境迁,我也成为了一名石油人,从事机械修理工作长达18年。与父亲不同的是,他扎根内蒙工区,而我则从新疆到陕北、渭北,再辗转至陇东,最后又回到内蒙工区。无论走到哪里,我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父亲那时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身着色泽鲜明、印有中石化标志的工装,在宽敞明亮的彩钢厂房里工作,拥有一流的修理设备、稳定的天然气供暖、舒适的空调和人性化的公寓,还有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一切都有了质的飞跃。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如今,父亲早已退休在家,但他时刻关注着华北局和采气二厂的发展。而我子承父业,无怨无悔地选择了石化行业。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为成为中石化的一员感到骄傲,更为它跻身世界五百强知名企业而自豪。
中国石化的迅速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父亲这样平凡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我们的父辈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激情岁月,也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动荡的十年文革,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岁月流转,许多人和事都发生了改变,唯有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始终不变。父辈们身上的宝贵品格,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耀眼,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
沿着父辈指引的方向,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有加倍努力、踏实勤恳地工作,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留下闪亮的足迹,并将这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闫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