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樟木箱的铜锁扣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当我轻轻掀开箱盖,一股混合着樟脑与时光沉淀的气息扑面而来。箱底那本泛黄的相册,边角卷曲得如同母亲眼角的皱纹,承载着无数珍贵的回忆。缓缓翻开相册,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映入眼帘,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一米七二的高挑身姿,斜倚在江南烟雨笼罩的石桥上,一袭白衬衫被微风掀起衣角,乌黑的麻花辫垂落在肩头。她那白皙的皮肤,在朦胧的雨雾中泛着珍珠般柔和的光泽,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温婉的笑意,眼中流转的灵动与自信。那时的她,怀揣着少女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又怎能预见,命运会将这抹如水的温婉,锻造成能够撑起整个家庭的钢铁脊梁,化身成不知疲倦的 “女汉子”,为我们遮风挡雨。
母亲在家中姊妹八人里排行老大,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外公传统封建的教育观念,早早地将她求学的希望扼杀。她10岁那年,当同龄的孩子背着崭新的书包,欢笑着奔向学堂时,外公布满老茧的手掌重重地拍在粗陶碗上,震落的饭粒仿佛成了命运的判决,宣告着她学业的终结。从那以后,开始照顾弟弟妹妹的饮食起居,逐年开始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务,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她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责任。但这些磨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将她的脊梁锤炼得愈发挺拔,在岁月的磨砺中,淬炼出了坚不可摧的意志,让 “害怕”“退缩” 这些词汇,在她的人生字典里彻底消失。
在家人的眼中,她早已成长为无所不能的女强人,是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坚实支柱。 时光流转,这份坚韧始终伴随着母亲。记忆的指针拨回到我年幼的时候,母亲独自一人带着我和大姐,从鱼米之乡的江苏,踏上了前往新乡与父亲团聚的旅程。那时的母亲,对城市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在母亲的脑海中,城市是一个有着宽阔街道、高楼大厦的天堂,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诱惑与希望。然而,当我们真正抵达新乡,眼前狭小破旧的“芦席棚”,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母亲所有的幻想。没有户口,没有正式工作,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母亲没有丝毫犹豫,她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生活的战场中。
在工地里,炎炎夏日,母亲的身影淹没在飞扬的粉尘之中,扛起的水泥袋压得她脊背弯曲,但她咬着牙,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沉重的步伐,那沉甸甸的水泥袋,压不垮她对生活的希望,压不弯她对未来的憧憬。为了多挣点生活费,夜晚在厨房中,母亲手持竹筷,熟练地翻动着金丝般的馓子,金黄的面丝在油锅里欢快地翻滚,恰似她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烟火缭绕中,一点点成型。即便热浪灼伤了她的手臂,油烟熏红了她的双眼,她也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依旧坚守在灶台前。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母亲重拾裁缝手艺之时。因为在老家学过裁缝,母亲终于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缝纫机。这台带着油漆清香的缝纫机,就像是她在黑暗中寻找到的一盏明灯,成为了她生活的新希望。从那以后,白天,打零工,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在生活的鞭笞下,不停地旋转;夜晚,缝纫机“哒哒” 的声响,与窗外的虫鸣交织在一起,谱写成一首充满奋斗气息的夜曲。无数个深夜,我从睡梦中醒来,朦胧的灯光下,母亲弓着背的身影映在墙上,她的眼睛熬得通红,布满血丝,却依然专注地踩着踏板,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爱。那穿梭不停的银针,仿佛是她与命运抗争的武器,在布料上书写着属于她的不屈篇章。
本以为生活能够就此平稳一些,母亲却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江苏老乡一起经营烩面馆的日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节省成本,她雷打不动地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一头扎进浓稠如墨的夜色之中。无论严寒酷暑,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没有和面机,一天上百斤的面坯子全靠她一拳一拳揣出来,长时间的劳作,让她的手掌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关节也变得粗大变形。夏天,厨房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她在高温的炉子旁忙碌,烫伤、切伤早已成了家常便饭。邻居大妈看着心疼,总是忍不住说:“小陈,你可真能吃苦啊。” 可母亲只是笑着摆摆手,笑容里藏着倔强与坚韧,又继续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一位客人吃完面后,忘记给5元面钱,母亲发现后,毫不犹豫地骑上自行车,一路追到了“古固寨”。有人笑她太较真,可我知道,那是她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是她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是她对自己每一分辛劳的尊重。就这样,母亲在烩面馆里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四物大队改革,门面房不再允许经营,她才终于能够停下忙碌的脚步,歇一歇。
岁月在母亲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却从未磨灭她内心的坚韧与柔情。虽然母亲属相是老虎,有着老虎般的强悍与坚韧,但她的内心却细腻得如同江南的烟雨。每当看电视剧时,她总是会跟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欢笑流泪,仿佛那些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尤其是《父母爱情》,百看不厌,剧中那些熟悉的场景、相似的经历,总能勾起她内心深处的回忆。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她的口音早已融入当地,可每当提起家乡,她的眼中便会泛起温柔的光芒,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她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是她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根。
这份柔软,如今更多地化作了对家人的牵挂。我给母亲的微信名备注“女汉子”。这个称呼既是玩笑,也是敬意。她总爱操心一大家子的事儿:舅舅常年开货车,她跟着担心,连二姨家的家庭矛盾,她都要跟着劝到嗓子沙哑。我和大姐总说:“您也不年轻了,少操点心吧!”她却红着眼眶嘟囔:“等哪天我不管了,你们就知道没人心疼了!” 我们笑她固执,她却嗔怪我们冷漠。可当夜深人静,看到她手机里存着陈家帮微信群里每个人的生日提醒,相册里全是晚辈们从小到大的照片,才明白她的“爱管闲事”,不过是把对家人的牵挂,熬成了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腿脚不再灵便,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早年在烩面馆工作,让她养成了大嗓门,也让她的嗓子不堪重负,经历了手术。从手术室出来,笑着安慰我们,说自己又闯过了一关,那笑容里带着劫后余生的豁达与从容。她就像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即便枝干弯曲,树皮皲裂,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用自己残存的力量,守护着这个家。记得有一年下雪天,母亲不小心摔断了股骨头,躺在病床上的她,还反过来安慰守在床边焦急的我们:“别担心,我能行。” 那语气平淡却坚定,仿佛伤痛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我和大姐不在父母身边,逢年过节,母亲的电话总是会早早地打来:“你们啥时候回来?想吃点啥?” 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无尽的牵挂与思念,而她亲手烹制的一道道美食,更是她表达爱的方式,每一口都裹着浓浓的深情。
母亲的坚韧、积极、乐观与豁达,如同无声的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家人。她一辈子或许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我们心中,她就是人生的标杆,是我们的精神楷模。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撑不下去的时候,母亲那一口带着江普腔调的话语:“积极乐观点,这就是生活” 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给予我勇气,让我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这样的母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她们在重男轻女的偏见中艰难突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默默坚守,在命运的暴击下顽强屹立不倒。她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史诗般的波澜壮阔,却在日复一日的坚韧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当我们的女儿也成为母亲,她们会指着这本泛黄的相册,骄傲地对下一代说:“看,这是你的外婆,她教会我们,女人的力量,可以温柔如水,亦能坚如钢铁。”
母亲的意义,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种。她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下一代前行的道路,让坚韧与爱,在时光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就像相册里那张泛黄的照片,虽然岁月模糊了她的容颜,却让那份永不褪色的力量,在每个家人的心中,永远熠熠生辉。这份力量,将跨越时空,永远闪耀在家人的记忆中,成为我们面对生活的底气与勇气。愿时光能对这位“女汉子”温柔些,让我有更多时间,慢慢回报她给予的爱与温暖。(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