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和风煦煦。第30个“世界读书日”如期以至。古都书店,读者倚坐于落地窗旁,静享阅读时光;新华书店的共读区里,读者与书相伴,“阅”享时光,染出一幅“书香润心”的春日画卷。“世界读书日”在书页的褶皱里,触摸世界的温度 。
人到盛年,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都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在家中,最值钱的,除了阳台上那架孩子多年用过的钢琴,便是我书房里的那些书。历经几次搬家,再加上在多处旅游期间购置的书籍,林林总总加起来,已有几百册之多。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实乃人生一大幸事。相较少年时代,在老家三间瓦房里挤出一角,借着半片明瓦的光亮,以一张旧桌搭成的简易书桌,是不能同语的。
最美人间四月天。推开书房窗户的瞬间,微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书房里瞬间泛起墨香,案头堆叠的书籍,书脊上烫金的文字,在尘埃中若隐若现。这一刻,心情瞬间愉悦起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临近“世界读书日”的清晨,我想,和我一样,每个读书人都在用文字搭建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试图触摸“星辰”的高度,却在攀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更广阔更深远的未知。
书里藏着灵魂的影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藏着文人对生活的自由向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落在竹简上,早已超脱了对景物的描写。而今读者依然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诗人与自然对话的温度,那物我两忘的意境。文学经典似一泓清泉,每个时代的品读者,都能从中品出不同的滋味。朱自清在《背影》里描绘的那个胖胖的、翻越月台的老父亲,让无数读者在成年后,常常忆起那份深沉的父爱。通过文字传递出情感共鸣,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永恒的人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不仅在抒发个人的感慨,更是在为所有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生命焦虑的后来者代言。
在时间废墟上构建认知坐标。修昔底德笔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早已超越了雅典与斯巴达的领土纷争。史景迁在《改变中国》中说:“历史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无数偶然织就的必然。”这种认知,让我们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其史诗巨著《战争与和平》中,以讽刺的笔触批判了大人物的可笑,高度赞扬了集体意识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控诉了那场莫斯科的熊熊烈火。
在理性边界寻找那缕曙光。暮色渐浓,书架上的《史记》与《时间简史》在阴影中悄然“对话”。博尔赫斯失明后仍用手指抚摸盲文书籍的执着,钱钟书在困境逆流之中坚持翻译《毛泽东选集》的智慧,都在提醒我们:阅读的本质并非知识的占有,而是保持对人生的好奇与敬畏。当数字洪流裹挟着信息碎片汹涌而来,或许我们更需要像敦煌莫高窟的画工那样,在方寸之间,描绘整个宇宙的慈悲。那些在书页褶皱里沉淀的智慧,终将在这个清晨,化作照进现实的第一缕曙光,让这浓浓的书香在这春日里徐徐蔓延……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