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里的桃花源

油墨的味道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书架前踮脚找书的样子。线装本《三国演义》的封面下,是千年前的战争故事;《红楼梦》不光流连其中的美色,更是喜欢里面的古色古香和那美如画的诗词,《西游记》更是年少时的心头好……三十年多过去了,案头的《读者》和《收获》依然在台灯下舒展着纸页,像两位老朋友,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为我腾出一片静寂而神往的角落。

文字给予的不仅是安慰,更是让人前行的动力。刚工作,住14平方米的宿舍,月光斜照在《平凡的世界》上,陕北高原的风似乎吹动了孙少平的煤油灯,连宿舍的暖气都显得温暖如春。《平凡的世界》在黄土高原褶皱般的沟壑里,路遥先生用蘸满人间烟火的笔触,为我搭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文学宇宙。这个平凡世界里的双水村,恰似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檐角垂落的冰凌折射着时代的光谱,灶台腾起的炊烟勾勒出人性的轮廓。他用人物的命运轨迹,在改革初期的历史幕布上交织成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

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声震寰宇,而似春雨润物,待山花烂漫时方知浸润之深。杭州小姑娘用一篇《旧轨还乡》之所以让央媒、网络发出同频的共鸣,感动无数人,是因为她用最朴素的文字,把每个在外漂泊的异乡人心底的乡愁揉成了看得见的光影,把现代人的漂泊感写成了具象的铁轨与云海。当成年人用滤镜美化生活,这个女孩却用本真的质朴带着人们重温那些被忽略的温暖。

读书人眼中有种特殊的光亮,懂得在水泥森林里仰望感官记忆的星空,让琐碎的日常变得丰盈,让平凡的皮囊住进高贵的灵魂。就像张岱在湖心亭看雪,白茫茫天地间自有万千气象。

站在书柜前,看着不同时期的藏书错落有致,恍若看见在不同年轮里生长的自己。青春期的伤痕文学泛着淡黄,青年时的《平凡的世界》等书籍依旧挺拔,而现今,钢笔在《追忆似水流年》 页脚洇开墨迹,竟像马德莱娜在记忆之河漾起的涟漪,震落我肩头积年的雪……

那些被目光焐热的文字,终将化作掌纹里的山川。当食指抚过年轮般的书脊,触到的不再是纸张的粗粝,而是时光在指缝流转的体温。每个折角都是驿站,每处眉批皆是碑铭,在永恒的阅读迁徙中,终以文字为舟,渡向自己心灵的桃花源。(张丽)


信息来源: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