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文体活动中心明亮的羽毛球场上,我轻轻挥动球拍,任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清脆的击球声在宽敞的场馆内回荡,这声音不仅诉说着我与羽毛球的不解之缘,更见证着公司关心关爱员工的点点滴滴。
龙山初遇,心驰羽梦
2015年,我刚毕业,分配到原采油三厂宜君作业区,驻守在龙山脚下。每日黄昏,与同僚踏山而行,蜿蜒小径上,笑语欢声,在山间留下青春的足迹。
偶尔,山道上遇见几位肩挎羽毛球球拍的行者,步履轻盈,身姿如松,仿佛每一步都踏风而行。球拍斜倚肩头,拍柄微晃,映着夕阳余晖,熠熠生辉。那潇洒之姿,令我心中暗生向往,似有一股未曾触及的自由与力量,悄然拨动心弦。
彼时的我,只能遥望其背影,却不曾想,公司对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视,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羽毛球世界的大门。
牛地试剑,羽缘初结
2016年,转岗至监督中心。初入大牛地气田首站羽毛球馆,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虽设施简朴,但灯光如昼,羽球飞舞,球鞋与地板的摩擦声、球拍击球的脆响,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一群经验丰富的前辈。他们如同江湖中的侠客,豪爽直率,彼此切磋技艺,共同探寻羽毛球运动的精髓与魅力。
初执球拍时,我动作生涩,连握拍姿势亦不得要领。被几位前辈戏称为“马一拍”,因为我仅能接一球,第二拍便手忙脚乱。虽口中调侃,他们却不吝指点,教我调整步伐,掌控腕力,甚至不厌其烦地陪我练习发球与接球。每当我失误,他们总笑言:“无妨,再来!”
在那里,我首次参加了局运动会羽毛球赛。前辈们纷纷助阵:“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跑动要快!”“能扣则扣,乱拳打死老师傅!” 这诙谐而充满力量的呐喊,仿佛为我披上了一层无形的战甲。站在赛场上,我心中涌起一股仗剑天涯的豪情,侠义江湖,驰骋赛场。当然,豪情并不足以帮我拿到比赛的好成绩,但却让我对羽毛球的热爱愈发深厚。
首站球馆,不仅是我挥洒汗水的练武之地,更是我磨砺意志、收获情谊的成长之场。
新乡赛场,小露锋芒
2018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调至研究院工作。初到新环境仅两个月,恰逢公司举办第28届职工运动会。羽毛球赛场设在新乡基地刚刚落成的球馆,我也有幸代表研究院去新乡走一遭。
新乡的球馆设施令人耳目一新。与大牛地的场地相比,这里的场地更加宽敞明亮,地面铺设了专业地胶,灯光系统均匀柔和。置身其中,我深深感受到公司对员工体育活动的重视与支持。
得益于在大牛地球馆打下的扎实基础,我在羽毛球女单项目中表现出色,成功晋级四强。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竞技的历练,更为我在郑州片区打开了羽毛球社交圈的大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球友。
郑州新境,羽梦同行
彼时,郑州文体活动中心尚在建设中。想要打球只能搭乘球友的便车前往市区球馆,往返耗时一小时,场地费用也颇为昂贵。虽然每次打球都酣畅淋漓,但受限于时间和经济成本,每周最多只能约战两三次。
如此“食不果腹”的日子持续不足一年,崭新的文体活动中心便拔地而起。与新乡球馆相比,郑州的球馆设施更为完善:空调、暖气、专业地胶、无影防眩灯光、更衣室、淋浴间一应俱全。公司还特别聘请专业教练,每周四晚到场授课,为员工量身定制训练计划。从运动场馆的硬件升级到专业指导的软件配套,公司是真的把“员工的事当回事”。
在如此优越的运动环境中,新生代选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大批年轻运动员迅速成长,以至于在公司第29届运动会羽毛球赛场上,我已无法从小组个人赛中突围,唯有和年轻小将搭档的混双项目勉强晋级。
从龙山脚下的心驰神往,到大牛地的羽梦初扬,从新乡赛场上的小露锋芒,到郑州球馆的百花齐放。我的羽球之路,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简陋到卓越,从个体到团队,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壮大交织成章,在奋斗的轨迹中,彼此成就,共赴远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