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杨家将、包公等反映北宋初年政治生活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总少不了八贤王赵德芳的身影。他是忠臣的保护神,他是奸臣的克星,他是正义的捍卫者,他是善良人的精神寄托。然而这毕竟是文艺作品塑造的人物,历史上的赵德芳其实很平庸,无所作为。
所谓“八贤王”即赵德芳被太宗封为“一钦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正王、五德王、六靖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八贤王为朝臣之首”。此事纯属虚构。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夭亡;二子赵德昭(950—979年),性情刚烈,因受不了太宗的猜疑而自杀(但不是象《贺后骂殿》那样碰柱而死);三子赵德林,夭亡;赵德芳(959—981年)是最小的第四子,封秦王。
赵德芳17岁(976年)任团练使、贵州防御使。太宗即位(976年)封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兴元伊、检校太尉。
赵德芳23岁早亡。杨业(?—986年)死时,赵德芳已死去五年。因此,杨业死后有关杨家将的事不可能有赵德芳出现。
寇准从考中进士做官(980年)到赵德芳去世(981年阴历六月)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而且寇准是才开始做官,所以赵德芳与寇准也没打啥交道。
包公出生时,赵德芳已死了十八年,两人不可能共事。
由上述可知,大量的赵德芳与杨家将、寇准、包拯一起与奸臣斗争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赵德芳在短短的六年官场生涯中,并未干出什么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人事关系等方面,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
那么,“上打君,下打臣”的“八贤王”是否另有社会原型人物呢?也没有。太宗第八子元伊,人称“八大王”,但“八大王”所作所为与八贤王故事相距甚远,所以“八大王”并不是“八贤王”的原型。在太祖、太宗两帝的诸王子中,都找不出可作为“八贤王”原型的人物。
“八贤王”是小说家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虚构出来的,仅仅是因为赵德芳是一个被叔父抢去皇位的悲剧人物、原皇太子的特殊身份,才将忠诚、正义的“八贤王”的桂冠加到了他的头上。
总而言之,赵德芳一生短暂而平庸,“八贤王”并无原型。“八贤王”只是善良人们心中的期盼,不是历史事实。(薛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