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旅游,谁也比不了徐霞客。他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22岁的徐霞客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了他探幽寻秘的旅途,并一发不可收拾。“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三十多年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布了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并将三十年来的考察经历撰写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徐霞客游记》和开篇之日已经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说实话,我没读过徐霞客的游记,但我钦佩他的勇气。在那个没有手机导航、没有户外装备、没有后勤保障的年代,他能克服种种各种困难,坚定实践着自己的初心和梦想,着实令人钦佩。
现在科技发达,只要你想要,各种讯息都能查得到,于是就催生了“云游”,所谓的云游可不是僧人游方,而是网上浏览,云图书馆、云景区……想看哪了,根本不需要跋山涉水的艰辛,鼠标轻轻一点,马上就能呈现在你的面前,并且还是360度无死角的观赏。
于是我就常常在想,如果徐霞客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还会不会再选择长途跋涉旅途艰辛的去实现他的梦想呢?他想看世界,网络随时都能满足他的愿望,甚至还能给他更多更广阔的世界,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轻松而自然,似乎选择不言而喻。
然而,穿越几百年的时空,余纯顺、王相军、杨逸畴、税晓洁……中国当代探险家们用他们的执着甚至是生命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即使网络已经强大到几乎无所不能,可再美的风景,隔了一层薄薄的屏幕,我们终究都只是看客;自然界虽然充满了危险和未知,然而每走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对未知的好奇就像人类的基因密码,代代相传,带领我们一次次的认识世界,并将视线越拉越远,从地球到浩瀚的宇宙,这种探索从未停息也终不会停息。
1924年,《纽约时报》的记者问准备登顶珠峰的乔治·马洛里“为什么登山?”他回答“因为它就在那儿。”
是的,山的那边还是山。
可能没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只有去过的人才有资格说。(作者:李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