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百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100多年前,那是个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乱世出英雄,他们愿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生存。《觉醒年代》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历史交汇点重回黑暗中求变革的年代、体会先驱摸索觉醒的年代、感悟英雄舍身救国的年代。

因为《觉醒年代》我认识了两个青年,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者陈独秀的儿子。新文化运动期间,两个青年20岁左右的年纪。虽处乱世,本也可以依靠父亲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们却要独立自主、勤工俭学。作为青年先进分子中的先驱,脑中思考的是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与父亲一起为唤醒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传播科学与民主而奋斗。

剧中胡适曾问时任北大教授和图书馆主任的陈独秀、李大钊:“二位好不容易从穷困潦倒走到现在,如今也算是人中翘楚,为何要自毁前程,连累妻小?”李大钊先生说人不能为自己而活。延年说国家到了这个份上就应该豁出去,舍小家才能顾大家。这一段对话也注定了延年必将跟着大钊先生的脚步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为拯救民族危难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在家中表达了舍家为国的志愿,并以酒谢罪。延年、乔年也确切表明了要追随父亲的志愿,延年说:“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今天我就以这杯酒谢罪了。”陈家父子,个个奋进,满门忠烈,可叹可敬。

两兄弟赴法留学前,在美丽的湖水旁、繁茂的大树下,并肩奋战多年的柳眉流着泪向延年告白,询问延年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没有她时,延年沉默了,他不敢接受、不能接受。望着柳眉跑开的背影一点点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他眼角含着的热泪似乎诉说着此身已许国,恐难再许卿的无奈。这个二十岁的青年,决定要舍弃自己的个人情感,立志为国家、为革命事业抛洒热血。早年兄弟俩因为对父亲的怨恨和不解,对父亲持以冷漠的态度。在亲身经历了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后逐渐理解并尊敬父亲。父子间起伏变化的亲情像一把温柔刀,在陈独秀送兄弟俩去法国留学时直插入我们的心中。陈独秀先生在依依不舍的送别儿子时,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未来,19277月到1928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个风华正茂的革命者先后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兄弟俩就义前的回眸一笑与鲜血淋漓的死形成鲜明对比,直抵人心,生动诠释了何为去时年少身,归来英雄魂。

乔年即将被害时曾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延年、乔年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们心系国家,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徽合肥有条路叫“延乔路”,是为了纪念陈延年和陈乔年的,这条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先辈们,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硝烟尽散,皆是曙光,时隔百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信息来源: 
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