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铎
看了电视剧《水浒传》的后几集,令人痛心,令人惋惜。梁山一百多位好汉在征方腊中或惨死战场,或气郁身亡,折损大半。
班师前,幸存者多心灰意冷,或托病不归,或借故离去,或不辞而别。最后,作为核心人物的宋江、卢俊义又被奸臣毒死,这支起义军便彻底覆灭了。显然,这一悲惨结局归咎于宋江的忠君思想和受招安的投降路线。宋江是葬送梁山起义军的罪魁祸首。因此宋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强烈谴责。
作为文艺作品,能收到如此效果,便是它的成功之处。但人们切不可把文艺作品中的宋江同历史上的宋江等同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并无浓厚的忠君思想,办事也不猥琐,而是一个勇悍狂侠、风风火火的人物。他的结义弟兄也不是一百零八个,而是只有三十六个。其活动地区并不局限于梁山水泊一带,而是“横行齐魏”,流动作战。“来时三十六,去时十八双”,机动灵活,神出鬼没,杀富济贫,除恶扬善,闹得官府惶恐,深受人民的称赞。
关于受招安一事,历史文献中很难找到确切证据。《宋史·侯蒙传》中虽有“不若赦之,使讨方腊……”的记载,但显然这仅是他个人的一个建议,并不能以此证明以后宋江真的被招安了。据史书记载,宣和元年,“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二年,“宋江犯淮阳……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宣和三年,“宋江犯淮阳军……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朝廷连年主动招抚,足以说明招抚并未成功。宋江或未接受招安,或暂时接受招安不久又造反了。最后起义军是被官军镇压下去的。
关于征方腊及宋江之死,历史事实也不象小说和电视剧那样富有戏剧性。既然宋江并未真正接受招安,也就不可能去征讨方腊。据《宋史》记载,方腊是被童贯讨平的。童贯征方腊时,宋江还在北方活动,而且势力有很大发展。方腊失败以后,宋江才被官军剿灭。据《折公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将军在征方腊班师后,“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据《夷坚志》所述,宋江及起义军五百余人后来被户部侍郎蔡居厚诛杀。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勇敢、坚定、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