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吴老师”

■李素蓉

“吴老师”名叫吴建珠,相信很多老华北人都认识,性格爽朗泼辣,做事雷厉风行,高兴时可以哈哈大笑,酒桌上可以举杯豪饮,这是吴老师大多数时候给人的印象。我与吴老师因工作结缘,她是手把手教我的师傅。一起共事5年,我发现除了上述特点外,吴老师还有其他一些不为人熟悉的方面。

初识吴老师时她已经年过五十,但依旧保持着较为匀称的身材,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给人一种精力充沛的感觉。那时候办公室较大,每天上午10点左右,只要不开会,吴老师就会站起来锻炼身体,利用十几分钟时间打一段八段锦。有时办公室几个年轻人也被带动起来,跟在后面摇头摆尾,说说笑笑,办公室的气氛也活跃起来。后来我们换成了小办公室,吴老师就坚持每天早上6点在小区打太极,锻炼完再回家吃饭准备上班。或许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更加注重养生,但是从养生我看到的是吴老师的“自律”,长期的自律才会使一个人始终保持身材不走形,始终呈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还别说,有时就是靠着“养生”能跟我们的工作对象找到共同话题,打开工作局面,真是技多不压身。

这几年我的孩子还小,吴老师经常会在工作闲暇时跟我聊育儿经验。令我惊讶又钦佩的是,吴老师的育儿观非常前卫,很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吴老师说,孩子要放手去养,给他成长空间。她说她儿子小时候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她都鼓励,一群小孩在沙发上、床上蹦蹦跳跳,玩具洒一地,她都接受,只一条,玩完了把所有玩具都收拾好就行。每一次孩子都会把玩具收拾好,还顺便学会了自己整理。她说,有一次她带孩跟同事出去旅游,结束行程前她准备出去买点水果,结果旅游团临时提前了返回时间,等她买完水果回来,看见大家都拿着行李往车上搬,她赶紧往酒店房间走。结果到房间一看,她5岁多的儿子已经把行李收拾得差不多了,行李箱被鼓鼓囊囊塞了一箱。说话间,吴老师满脸的欣慰。教育孩子吴老师也很有一套。她说有一次,孩子吃饭时特别喜欢吃一道菜,自顾自把着不让别人吃,怎么说都说不下。吴老师没有强行阻止。过了一会,孩子不吃了,松开手说“你们吃吧”,这时吴老师严肃地对孩子说:“人不能吃独食,你吃剩下的东西别人还怎么吃啊,现在只能倒掉。”于是吴老师端着那盆菜转身倒进了厕所。孩子愣住了!但自那以后,再也没吃过独食。做父母也需要智慧啊。前不久,吴老师的儿子到办公室来帮母亲搬东西,一个阳光帅气、衣着得体、谦谦有礼的大男孩,这应该是吴老师作为母亲最大的骄傲吧。

吴老师从事信访工作累计达22年时间,在局成立的信访专门机构也干了15年,是妥妥的信访工作专家。我尤其佩服吴老师临场把控的能力,接访现场就把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利弊分析得清清楚楚,来访人听得心服口服。即便存在不同意见,不要紧,她也能迅速提供一条下一步做工作的途径,总能把渠道疏通。这可不是一般的能力,没有多年的历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吴老师回忆说,自己也没想到会在信访岗位干这么多年,这是她从事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22年的信访工作,个中辛酸只有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信访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工作对象往往都是带着一股怨气来的。有的来访人讲道理还好说,有的人不讲道理,把对单位的怨气一股脑发泄到信访工作人员身上。吴老师说,有一次一名信访人因为单位满足不了他的诉求,一来二往后这名信访人情绪失控,对着吴老师破口大骂,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吴老师忍住自己刚烈的性子,硬是没说一句过分的话。第二天,这名信访人给吴老师打电话道歉,说自己昨天态度不好,吴老师说:“我理解,你骂的是这个岗位,不是我个人。作为我个人可以不接受你的道歉,作为岗位人员可以。”透过这件事,我看到的是吴老师的“专业”,能区分开工作和个人的定位,这也是她多年来都能调整好心态的原因吧。吴老师常说,干信访工作就是积德行善,很多信访人带着最底层的诉求来了,能帮助他们的就一定要帮他们争取,当然不能突破政策。她原来帮助解决了一批女工权益问题,后来这些人见了她还表示非常感激,要请她吃饭了。既解决了问题,又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我想,这是对信访工作人员最大的褒奖了吧。

写这篇文章时,吴老师正在办理退休手续。谨以此文向吴老师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信息来源: 
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