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铎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他不仅是个妇孺皆知的大清官,而且也是个大孝子。在小说、戏剧中,说包公生下来又黑又丑,被父母遗弃,由大嫂抚养成人,其实不然。包公为独子,况且生来眉清目秀,深得父母宠爱,舐犊情深。包公长大以后对父母非常孝顺,是当时闻名的大孝子。
包公于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出生在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官宦之家。29岁考中进士甲科(前30名之内),授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知县。包公嫌离父母太远,请求调换,于是被改派到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作监税官。虽然离家近了, 但父母既不愿意离开家随包公到外地,又想让包公守在身边。于是包公就辞官回家侍奉父母。包公在家精心照料父母, 直到父母双双去世,他又在父母坟前盖了个草庐住下来陪伴父母,人们称赞他是“墓旁孝子”。包公在草庐内生活了三年仍不忍离去。后经乡亲们一再劝慰,他才外出做官,当时已经39岁了。包公为父母养老送终守墓在家整整待了十年。
忠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德之基,忠自孝出。包公在家行孝,外出做官尽忠。他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包公是忠孝双馨的楷模。
包公的孝行不仅闻于乡里, 而且誉满朝野。连与包公政见不合的欧阳修都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包公去世后朝廷赠他的谥号为“孝肃”,非常贴切。这是最高当局对他一生至孝精忠的肯定。
我们敬仰包公,就应该学习包公,孝敬父母,为国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