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铎
张飞(?—221年),字益德、翼德,三国时期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出身豪绅,也算是个社会名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四川一带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张飞雕像连一根胡须都没有,是个面如满月,神采温柔的美男子。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而是一个胆大细心、爱动脑筋、善用计谋的儒将。
长坂坡前,他曾施疑兵计, 以20骑吓退曹军数千兵马。他曾智擒西蜀名将严颜,义释严颜。他曾出奇兵,以少胜多大破曹魏名将张郃於岩渠。
张飞还是个书法家和画家,工草书,善画仕女图。
有关张飞书法的最早记载见於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在明代,《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曹魏名将张郃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张飞率兵一万抵御,迎击於濛头(即八濛山,今四川渠县)。张飞以少胜多,把张郃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他非常高兴,为纪功勉士及羞辱曹军,便以石代纸, 以矛作笔,在八濛山石崖上刺凿“立马铭”:“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於八濛立马勒铭”。该铭文又叫作《八濛摩崖》,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曹学俭的《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所引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皆有记载。该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而损毁。
清末,四川灌县胡升猷依其家藏原拓将“立马铭”重新凿刻于八濛山石壁上。可惜如今连这重刻的“立马铭”也不存在了。光绪七年(1881年),胡升猷依拓本再鈎上石,石碑现存于陕西岐山。渠县也有“立马铭”石碑。阆中锦屏山碑林中有“立马铭”石碑,是1986年从嘉陵江边捞出来的。云阳张飞庙有“立马铭”的复制品。
《中国书法鉴赏辞典》(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出版)上有清代高凤翰的《临张飞荡渠碑》,该临作与上述“立马铭”不同,正文只有十七字,为“汉将张飞大破贼将张郃於荡渠立马勒石”。其文字与《四川总志》之说基本吻合。《辞典》介绍,高凤翰(1618—1748年)是清代书、画、印兼工的艺术家。《辞典》称高氏的这件临作“艺术效果确实是清代上乘”。这说明,它虽不是张飞原作,却是很接近原作面貌和神韵的。该临作落款首句写道:“向见张桓侯所书荡渠碑……”,由此可知,高氏是亲见张飞所书墨迹碑刻的。
书法专家、学者认为,十七字的“荡渠碑”从文笔、称谓、语气看,符合三国时期的语言特征、习惯。文字章法、风格符合张飞的身份、性格,认为二十二字的“立马铭”不是三国时期的,是后代好事者所为。笔者认为,二十二字的“立马铭”或许为流传过程中无意出错所致。
邓拓在《燕山夜话》里有一篇文章《由张飞的书画说起》, 对张飞的书画也有所论述。
关于张飞善画仕女图,《百家讲坛》上孔庆东讲过,历代不少典籍曾有记述,如:清代《历代画徵录》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明代《画髓元诠》载:“张飞……善画美人,善草书”等,可惜目前尚未见到真迹。张飞的绘画水平尚有待于今后发现真迹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