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忠
新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文革期间虽屡受冲击和破坏,但古县衙主体建筑风貌仍保存完好。
在党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党员们参观了新密县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提倡为官清廉。一进县衙,大门里仪门前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一莲池,甬道下有三孔石券桥洞使东西两莲池连通。莲池内植藕养鱼,清雅非常。莲出污泥而不染,还能净化水体,而莲池与“廉耻”谐音,寓意清水衙门,廉洁清政,说明为官清廉自古倡之。二堂院宅门入口,面北书写“天理”“国法”“人情”六字,提醒县府官员在办案时要顺天理、行国法、通人情。二堂屏风之上悬挂“三鉴堂”匾额,即“鉴于镜,鉴于古,鉴于人”,以警视办案的县官所有的行为要符合国家法律、符合历史规律、符合人民情感利益。三堂院堂上匾额上书“退思堂”,即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日常工作总结或者是结案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堂院戒石坊上的“公生明”三个大字。“公生明”三个字源于《荀子·不苟》,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并以牌和石坊形式立于古代衙门,我在开封府里也见到过。应该说公生明阐述了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提醒当官者要牢记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的一丝一缕、一钵一食都是人民的血汗和脂膏,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最原始、最朴素的来源。
古之为官之道,是追求天理国法人情的和谐统一和平衡,护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在法律法规日益科学和完善的今天,作为人民公仆的干部要做到正人先正己、保持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本色,更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应用法律法规,达到天理国法人情的平衡。在逐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如果能把人的尊严和社会情感放在第一位,这无疑是人类史上人道主义和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