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问题引发的社会焦虑

 

疫苗事件出现后,大家都在口诛笔伐,我第一时间回家翻看了猫的疫苗本,在那里认真的查生产厂家,后来发现是我小题大做了,当初给猫打的都是进口疫苗。

并不是说进口的东西有多好,起码能跟这次事件撇清关系。随后,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兽医朋友发了一句话“狗打的是进口狂犬疫苗,请爱护你们身边的兽医,他们让狗的保障高于人。”听上去讽刺,又真实。

之前有一个山西省农村的家庭,第一个孩子打完乙脑疫苗后变成智障,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备受宠爱,喝着名牌三鹿奶粉,然后得了尿结石,这不是作家笔下的剧本,而是出自《中国青年报》的特稿《最倒霉的家庭》。

有时候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尤其是当事件中存在大量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背景知识,很容易引发信息不对称,让人们对事件的走势进一步感到迷茫。考虑到如今被宠物咬、挠的情况非常多,狂犬疫苗的使用人群庞大,狂犬疫苗造假本身影响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

官方宣布的数据是出问题的疫苗还没上市,已经上市的疫苗都很安全。再加上,企业召回、各地紧急停用,长春长生狂犬疫苗的风险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只是,生产记录的造假,比一般意义上的质量问题,风险更加不可控。可是事件中仍有部分真相尚未揭开,我们无从得知长春长生在其他种类、批次的疫苗生产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违规行为,这使得此次事件造成的影响尚无法得到准确评估。

只有专业的信息和权威发布,才能打消人们所有的顾虑和恐慌。而权威发布的可信度,一定是建立在全面、严谨的调查基础上。希望监管部门经过深入调查尽快回应公众的焦虑,并以此为契机,对全行业进行一次大检查,让公众对疫苗行业整体安全性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疫苗造假事件产生“次生危机”,挽回人们对疫苗安全性的信任。(赵茜)

 

信息来源: 
20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