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是一种传承

每年35日前后,无论是校园、企业还是社会都会举行一些学习雷锋、纪念雷锋的活动,与此同时也会涌现出很多身边的“活雷锋”,社会群众在对这种现象给予积极响应的同时,也不禁会问:“为什么雷锋精神总是要扎堆在三月呢?”

19633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教导着我们不管是什么时代,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永远不能失去光辉。三月也就自然成为了“学雷锋月”。

然而现今社会,“学雷锋”更多的是一个应时应景的活动,三月一过,活动没有了,好人好事也鲜有人做了。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描绘一个高大的雷锋,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贴上高不可攀的英雄标签,那份远远地仰视,反而让我们距离雷锋精神的精髓越来越远。每逢“雷锋月”都蜂拥地做些活动化,口号化的好事,更是让学习雷锋的初衷变了味。

其实雷锋和你我一样,只是一个凡人。他所做的事,也大都是一些小事,只是他多了一份坚守,把善行融进了自己的本能之中。革命家谢觉哉也曾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学到。

学习雷锋其实并不难,他并不需要太多响亮的口号,也不需要每年一次的集中学习。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能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学习雷锋也不再是“学雷锋月”里唯一的主题,这样才能更加接近雷锋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并接近雷锋精神的内在意义。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标签,雷锋精神也鼓舞了好几代人,学习雷锋精神,需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之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风气、一种传统,薪火相传。我们应当继续高扬雷锋精神的旗帜,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雷锋精神成为“中国梦”的精神底蕴,成为国人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不要让“雷锋”三月来四月走,要让学习雷锋从三月开始,走向365天里,一直持续下去。(赵茜)

信息来源: 
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