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礼仪

■曹延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礼又是人与人之间良好秩序的建立,乐又象征人与人之间来往的和谐。

我们都知道礼包括:礼节、礼仪、礼貌。这些表现人行为和态度的词其含义已远远超出了词汇本身的限定。国家元首访问之礼炮21响,是礼节;婚姻仪式之三书六礼是礼仪;个人风度的“恭、敬、辞、让”则是有教养的人和豁达人生观的人对礼貌的示范。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美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理、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优良传统,不仅对每个人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还进一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感情投资”又成了现代时尚。但今天的“礼”,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礼多了,人也怪,比如洒席上的频频劝酒,而感情投资的一些不当操作反而对社会的文明进程起到破坏作用。所以礼的意义有狭义与广义两解,狭义的礼,专指仪式节文;广义的礼,则等于社会学所说的规范,亦即行为的准则与指南。因而“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制约着人的行为,守礼行礼作为个人立身之本,有它的“条理”和“合理”性。同时,懂礼不懂礼也为现代家风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让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已成为家风传承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无论是从文化史学的角度去看礼学,还是从人类心态史的角度去研究礼学,合理的礼必须基于对人格尊严的尊重,每个人就其具有人性及道德理性来说,都是同等地值得尊重的,一个人的言行越违反这个原则,他的道德理性缺乏,也就越无权要求别人尊重他。在守礼过程中,我们都应扮好自己的角色,先要自己去私欲,讲礼,要能够自我克制,把握好对“礼”的认识和践行程度,不把不健康、不美好的东西带给别人。

今日的礼貌更是每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的融和,而在行为行动上不同的表现。不要因失“礼”而失误人生。礼仪、法律、道德中人生幸福的三件宝。礼仪从不强迫你拥有它。您心中无“礼”,它也就默默地离开你。不过它离你而去的时候,可能还会带走你的尊严、友情和运气,带走礼本可以赠予你的机遇和良缘。使你生活在孤寂、困难和没有乐趣的生活里。

有礼则合理,有礼则近义, 有理则得义,有义则得利。我们相信,一个彬彬有礼、言谈有致的人,他的人生路上永远会春风拂面、春光融融,到处都能受人尊敬赞许,到处都有人倾心相交、倾心相助。崇尚礼仪就是让我们做一个有诚恳,有尊敬,有同情,有关怀、有爱心的人。

信息来源: 
2017-11-10